平頂山市郟縣:秸稈成了搶手“金疙瘩”

2020-06-03 17:57:39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石麗敏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今天上午我已經接了四五個電話,周邊鄉鎮甚至禹州的養殖戶都想方設法打聽要秸稈包,今天預計能打出來的30多噸秸稈都已經被預定完了。”6月2日上午,在平頂山市郟縣白廟鄉下葉村收割完的麥田裏,得安農業合作社負責人葉得安的“秸稈訂購”電話一直響個不停。

  據了解,為堅持“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綜合利用原則,白廟鄉因地制宜,多途徑開展秸稈綜合利用。麥收前,白廟鄉黨委政府就委託得安農業合作社以及其他回收大戶,在全鄉24個行政村設立28個秸稈回收點。連日來,全鄉7台秸稈粉碎加工機、15台運輸車輛、6台打捆機、36名工人輪班換崗,晝夜作業,開足馬力回收油菜和小麥秸稈。

  合作社和大戶幫助群眾回收秸稈,一方面極大便利了群眾秋作物播種,另一方面也變廢為寶塞滿了自己的錢袋子。在田裏忙活的謁王莊村秸稈回收大戶寧建增算了一筆賬,一畝小麥可以回收250公斤左右秸稈,每噸秸稈能賣500元左右,還能得到縣農業農村局的獎補50元,刨去成本70元左右,一台打包機一天可回收近100畝地,一天可實現利潤近萬元。

  小秸稈變成“金疙瘩”不僅裝進了合作社和大戶的口袋裏,也給不少農民分了一杯羹,大郭莊村村民何寬就從秸稈回收中找到了生財門路,“家里正好有個農用四輪拖拉機,現在拉一趟秸稈包是300塊錢,最後收入幾千塊錢不是問題。”何寬説。下葉村貧困戶葉戰勝跟著葉得安也找到了裝車的活幹,管吃管喝一天還能拿80塊錢工錢。

  在寧莊村的養牛場裏,數不清的秸稈包壘成一座小山,牛廠主葉建軍每年都要採購近500噸秸稈包。“我這牛就吃得安的秸稈才長膘,你可得再給我留上一些秸稈包,不能賣給別人。”看著吃的正歡的牛,葉建軍對葉得安説。

  據了解,白廟鄉共有牛羊養殖戶400余家,近年來養殖行業比較走俏,不少養殖戶都開始擴大存欄,不斷增加飼料秸稈需求量,秸稈的綜合利用也給當地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經濟提供了更優越的條件。

  截至目前,白廟鄉共回收秸稈800余噸,2020年小麥秸稈打捆清運回收面積有望突破90%,回收總量將突破1500噸,小麥秸稈回收創造的綜合價值大大增加。(文 趙潔寧)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