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鎮江:爭得“很有前途”更大榮光
2022-09-08 13:38:20來源:新華日報編輯:楊心怡責編:蔣碩

  原標題:創新轉型跑起來 “雙碳”實踐勇探路 鎮江:爭得“很有前途”更大榮光

鎮江:爭得“很有前途”更大榮光

鎮江金山湖 趙羽 攝

  萬里長江奔流向東,與貫穿南北的千年大運河交匯,“十字黃金水道”賦予鎮江優越的地理環境、良好的自然稟賦、爭雄的精神特質。黨的十八大以來,鎮江勇擔使命、創新實幹,交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鎮江答卷”:地區生産總值接連邁過兩個千億台階,年均增長6.8%;人均GDP從2012年的7.78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14.82萬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877元增加到50360元,城鄉收入比縮小至1.9:1;10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13家,總數位居全省第六。

  創新引領轉型升級,鎮江跑起來

  鎮江是“四千四萬”精神的發源地之一,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鐫刻在鎮江人的基因裏。10年間,鎮江持續推進産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在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賽道上加速奔跑:2014年,《鎮江市工業産業鏈發展行動計劃(2014—2016)》出爐,重點培育航空航天、汽車及零部件、高性能合金等10條産業鏈;2017年圍繞産業強市戰略目標,提出重點培育“3+2+X”産業鏈,航空航天産業、生物醫藥産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實現由點到鏈的飛躍;確立“十四五”期間“四群八鏈”主導産業發展方向,聚力發展生命健康、數字經濟等四大産業集群和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車)等8條重點産業鏈。

  高位領跑,規劃先行。鎮江打破受“北江南山”地形限制的空間結構,拉開“一體、兩翼、三帶、多片區”的發展佈局,有序謀劃打造9個重點片區,為産業集聚發展打開空間;啟動開發園區整合優化提升工作,將全市園區整合至10個,推動産業鏈高品質發展;先後成立企業上市工作領導小組、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領導小組,出臺《鎮江市資本市場揚帆計劃》《鎮江市加快股權投資行業發展雲帆計劃》,全市21家A股上市公司營收在“四群八鏈”企業中佔比達10%……一批“鏈主”企業在快速成長,目前全市擁有百億元企業10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上榜企業4家。

  7月22日,位於京口區的華為(鎮江)數字聯合創新中心啟動運營,首批8家創新型企業簽約入駐。至此,三家數字經濟産業頭部企業與鎮江的合作項目全部順利落地。

  鎮江企業主動擁抱世界。10年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投資項目從無到有,涌現出鼎勝新材、銳升新材、沃得農機等一批優秀外經企業。

  在鎮江高新區的惠龍易通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數據中心巨大的電子屏滾動顯示全國各地的即時交易信息。惠龍易通董事長施文進説,企業在全國性貨物運輸集中配送電商平臺的基礎上,引入大數據、北斗定位等新技術,實現全國無車承運模式全覆蓋。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更是經濟發展“加速奔跑”的主力軍。作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鎮江設立科學技術獎,出臺《鎮江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管理實施細則》,推行科技創新“揭榜挂帥”制,實施人才“鎮興”行動,釋放企業科技創新澎湃動能。2012年以來,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從238家增長到1221家、增長413%。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發佈的報告顯示,2021年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鎮江位列第25位。今年上半年,省政府發佈關於對2021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鎮江被列入製造業創新轉型成效明顯地區。

  低碳助力生態文明,鎮江很綠色

  在國網鎮江供電公司能源大數據中心,電子螢幕上“電、煤、油、氣”四類能源,以不同顏色的折線顯示,實時反映全市438家企業的能耗數據。這一全國率先建成的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平臺,具備碳全景、碳採集、碳核算、碳分析等功能,可以幫助企業實施科學合理的節能減碳措施。

  2012年,鎮江入選全國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碳”路十年,鎮江鮮明確立“生態領先、特色發展”的戰略路徑,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體系,成立低碳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制定《鎮江低碳城市建設工作計劃》,舉辦五屆國際低碳(鎮江)大會,創成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綠色交通試點城市、全省唯一的生態文明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在“雙碳”實踐中勇當先行者、探路者、引領者。

  化工本是鎮江的支柱産業。鎮江壯士斷腕,推進減污降碳協同治理。2015年至2021年,鎮江實施去産能項目209個,壓減水泥産能超508萬噸、鋼鐵産能超60萬噸,淘汰電鍍産能超22.9萬噸、焦炭(碳素)産能超95萬噸,2017年以來累計關停化工企業119家。

  位於鎮江新區的金東紙業(江蘇)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的銅版紙生産企業之一。作為國家級綠色工廠,該公司運用技術手段將冷凝水直接用於鍋爐補給水,實現節水節熱,年節約1.3萬噸標準煤,節約用能成本1100萬元。

  鎮江積極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出臺《綠色工廠評價指標體系》,啟動綠色工廠創建,創成全省唯一的全國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目前,該市已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18家,總量列全省第四,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400余個,年節能量達70萬噸標準煤。

  數據是對政策舉措落地成效的最有力印證。2012年以來,鎮江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39.7%,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9%,PM2.5年均濃度累計下降50%,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提升19.4個百分點,劣五類水體基本消除。

  8月下旬,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已經收割過首茬的有機越光水稻,再次抽出稻穗。“通過再生稻技術,畝産量達1000斤,畝均收益從1500元提至6000元左右。”81歲的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説,通過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不僅農民的“錢袋子”鼓了,建成的立體生態系統還有助於恢復生物多樣性。

  鎮江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推動農業高質高效,啟動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金穗行動”,承擔農業農村部“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發展”改革試驗項目,10年間累計打造農産品地理標誌5個、綠色食品222個,培育全國、省級家庭農場典型案例8家,數量位居全省前列。句容市、丹陽市、揚中市先後獲批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成為蘇南地區唯一實現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全覆蓋的城市。鎮江注重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對農業高品質發展的支撐作用,育成的3個水稻品種獲全國優質食味米稱號,2個水稻品種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超級稻,鎮麥系列品種累計推廣應用5000余萬畝。2021年,鎮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1354元,是2012年14177元的2.21倍。

  不斷增進人民福祉,鎮江有大愛

  2018年,鎮江在全省率先啟動領導幹部“政治體檢”。2022年,丹陽開展黨政幹部政治素質考察試點。隨著一些好制度、強措施不斷落實,對幹部的管理監督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幹部奔走一線,以過硬的作風為群眾辦實事。

  作為國家醫改試點城市,鎮江以健康戰略統領衛生健康改革,制定落實“健康鎮江”2013—2015、2016—2020行動方案,建立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入選全國首批健康城市建設試點市。10年間,鎮江每千人口床位數從2012年的3.99張增長到2021年的5.39張、執業(助理)醫師數從2.18人增長到2.79人、註冊護士數從2.09人增長到3.01人。全市基本建成“15分鐘健康服務圈”,21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獲評全國百佳鄉鎮衛生院、全國百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國家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和全國優質服務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全市基層門急診佔比在55%以上,60%的慢性病患者在基層得到有效管理,基本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新格局。

  鎮江深化城鄉統籌,紮實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2012年的235.25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542.95億元,其中民生支出佔比始終穩定在70%以上。

  作為國家學前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地區,鎮江推動學前教育“廣覆蓋、保基本、有品質”。10年來,全市幼兒園從190所增加至283所,每所幼兒園覆蓋常住人口從1.62萬人降低至1.1萬人,每個鎮(街道)至少有1所達省優質幼兒園標準的公辦中心幼兒園、1個經過認定的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持續推進,義務教育監測品質和高中教育教學品質從全省中游水準上升到第一方陣,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達標比例位列全省第一。2021年,鎮江成為省“雙減”試點城市。今年,揚中入選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

  鎮江最大程度提升人民群眾公共文化獲得感,10年間先後創成江蘇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江蘇省首批書香城市建設先進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該市深入實施“文藝播種計劃”,依託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號召藝術家、文化工作者加入文藝志願者隊伍,打造出一支近300人的文藝志願者團隊。

  連續三屆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的鎮江,持續擦亮“大愛鎮江”公益品牌,登記在冊志願者從2012年的15萬人增長到2021年底的66萬人,佔總人口的20.69%,比例位居全省前列。(新華日報 記者 晏培娟 錢飛 艾培)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