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活起來,嗨起來,一鍵解鎖“吃住行遊購娛”——江蘇公園上演現實版“變形記”
無錫運河藝術公園舉辦嶼河集文化創意市集。 (無錫城建發展集團供圖)
5月20日,紅山森林動物園的網紅猴CP“杜杜花花”等明星動物元素亮相南京玄武湖公園東岸,趣味十足的表白季活動,為市民遊客提升逛公園體驗。“之前來就是遊湖,現在能看展、能購物,還能參加互動活動,我抽到過動物園門票!”市民盧炳辰滿意地説。
城市發展進入更新時期,公園綠地建設也由“增量擴張”走向“存量提質”新階段。目前,我省已累計建成城市公園1880個,綠道9961.07公里。為滿足當下人民群眾多元化需求,“綠起來”的公園綠地正悄然轉型、打造新場景,讓公園綠地“活起來”“嗨起來”。
收費變免費,“公園+”加出場景加出流量
“我們根據玄武湖四季分明的特點,打造四季IP文旅消費活動,今年計劃開展活動超200場,給市民遊客好玩有趣的逛公園體驗,串聯‘吃住行遊購娛’消費鏈條。”玄武湖經營管理與行銷部部長喬淩燕説。公園熱度也在反哺老城街巷,2024年,玄武湖公園遊客接待量超1800萬人次,帶動周邊太陽宮、玄武湖假日酒店等文旅單位營收增長。附近鎖金村等地,從批發零售到住宿餐飲,不少門店營收都呈上升趨勢。
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省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2.1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41平方米,764處公園綠地配建了乒乓球、籃球、足球等球類場地2424片。這些精心打造的綠色空間,是市民休閒健身的場所,也成為拉動城市消費的重要引擎。
“隨著公園從規模建設階段逐步進入管理運營階段,各地需重點考慮如何做好運營,用公園喚醒城市中面廣量大的綠色資産。”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風景園林與旅遊規劃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曹雋説。
初夏的傍晚,陳靜下班後常常到附近桃園新開的望梅咖啡店去“散散班味”。“在室外坐坐,聽樂手彈唱,看看夕陽,感覺整個身心瞬間放鬆下來了。”她説。
桃園原為泰州一處收費公園。2023年底更新改造後,向市民遊客免費開放。桃園與旁邊的泰州老街聯動,空間互通、業態互補,著力打造開放共享的新型文旅融合空間。
老街注重發展品牌商戶和新興業態,引進了星巴克、肯德基、霸王茶姬等品牌店。桃園拓展親子娛樂、草坪婚禮、輕餐飲等業態,打造了松果樂園、親子樂島等互動項目,提供開闊草坪供露營休閒,還在水域新增了皮划艇、水上飛人等水域運營項目,市民遊客可全天在此暢玩。
“景街聯動,流量穩步增長。”運營公園和老街的鳳城河文旅公司綜合部部長劉小妨説,桃園改造前收入主要依賴於門票,起初團隊對於公園免費後新設的運營項目收益能否覆蓋成本頗為擔心,但實施後發現帶動消費作用明顯。此前,人們多在桃花季來賞桃花,其他時節則客流平平。2024年免費開放以來,老街、桃園區域接待客流量已近千萬人次,老街單平方米收益較2022年提高約32%。
節假日,無錫運河藝術公園日均可吸引1萬—1.2萬人次遊客。這個位於京杭大運河和環城古運河交匯處的公園,曾存在濱水空間可達性弱、活動單一等問題。2023年底更新後,綠地中融入各類休憩活動設施,植入了風箏、足球、飛盤等豐富的運動場景。
“我們注重打造‘公園+商業’消費場景,將公園與商業服務、休閒娛樂等業態融合,有序開展‘公園+藝術、公園+集市、公園+戶外運動’等活動。”無錫市城投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帆説。在這裡,人們可以跑步、露營,享受自然的饋贈,可以在嵌入其中的咖啡館、餐廳等特色商業空間消磨時光,還可以參與兒童研學活動、欣賞徐悲鴻主題展覽或逛一場創意市集。他們在公園打造的嶼河集文化創意市集品牌,集展覽、教育、交流、表演和創作于一體,很受市民遊客歡迎。2024年共舉辦5屆,吸引客流近10萬人次,帶動銷售150萬元。
為“綠地”添“彩”,引進商業也要做好搭配
公園是公益性的城市基礎設施。我國嚴禁在城市公園中設立私人會所。“公園+”打開消費新空間的同時,也不禁讓人疑惑,公園綠地的公益功能跟商業價值是否會有矛盾?什麼類型的項目、活動適合在公園開展?
“現在市民遊客對綠色空間的要求提高了,公園不僅要有綠色氛圍,還希望能坐下來喝喝茶、喝杯咖啡。所以公園綠地需要配套一定的休閒商業空間。”不久前省住建廳組織的交流會上,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朱祥明表示,公園綠地的公益功能跟商業價值不是絕對矛盾,通過合理規劃和管理,可以找到平衡點,既不損害綠地公共價值,服務市民遊客休閒生活,又能“反哺”公園日常綠化養護等開支。在他看來,公園綠地可以給城市帶來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各地應探索讓綠地空間承載更多公共活動的可能性,探索創造生態空間、休閒空間、商業空間多元疊加的園林空間。
在保證城市公園公益屬性的基礎上,適度引入社會資本和經營主體,完善配套服務設施,豐富公園內容和業態,讓公園“活起來”,江蘇一些地方已展開探索。
1960年建成開放的常州紅梅公園留存了幾代人的記憶。2022年,公園由國企江蘇晉陵文旅發展集團負責運營,次年起探路自收自支。2024年,園內客流量達640萬人次,打破公園維持多年的400萬人次客流紀錄,入園人員中,年輕人佔比從15%增長到58%。運營兩年多,紅梅公園年度營業收入增長約46%,扭虧為盈,收入覆蓋綠化物業等開銷,並有望在今後約10年裏,收回紅梅公園一期、二期改造成本。
談及運營密鑰,常州紅梅公園運營管理負責人王蓓説,搭上城市更新和文商旅産業快車,紅梅公園積極尋求轉型——過去不允許踩踏的約8500平方米大草坪,全部換成耐踩踏的中華結縷草,對市民遊客開放;完成約2900平方米的古建及亭廊出新;引進餐飲等業態,激活商業空間,2萬多平方米商業面積出租率達90%;與相近的天寧寶塔、天寧寺打造“塔寺園”一體化夜景照明;正在籌備寵物友好空間……
“公園引進商業要注重適配性。”王蓓告訴記者,園內商業空間租金較低,不少商家只需投入裝修成本,但準入門檻高——公園管理方更歡迎有流量有成長空間的商業品牌入駐。目前,園內只剩兩棟位於核心處的建築處於空置狀態,希望引入頭部品牌,與公園共同發展。
“運營公園和街區不同,公園裏商業佔比不能過大,不然會破壞公園景觀和特性。公園引進的業態要注重體驗感,得讓大家願意停留。”楊帆説,“公園+商業”不只是公園和商店挨在一起,需要結合戶外、休閒、文化等特色引進業態,像傳統零售在公園場景中就可能水土不服。此外,運營得有長遠規劃,需根據公園的核心特色,建立長效的內容創新體系,依據季節變化、節日慶典等,不斷推出新穎主題活動和體驗項目。他們運營的無錫運河藝術公園,已形成“生態+藝術+商業”共生體系。公園綜合租金水準較改造前提升50%,餐飲品牌營業額提升超30%。
“在大趨勢下,公園綠地增添文旅功能,由企業平臺運作盤活城市資源,能減輕政府財政‘輸血’,但改變也需要因地制宜。”江蘇省旅遊學會副會長、江蘇爾目文旅集團董事長楊淇深提醒,城市公園不是純商業空間,擁有與生俱來的公益價值,在激發其商業價值時,應根據在地文化等,進行有限商業化,不能簡單粗暴或過度將其推向市場。
從“單打”到“群聊”,呼喚更多“公園主理人”
採訪中,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讓公園“活起來”,還面臨不少難題。比如,運營公園回報慢,引進商業面臨土地性質等限制,運營人才缺乏,以及如何避免運營同質化,讓公園持續煥發活力等,都有待進一步摸索破題。
“作為國企,我們在公園中舉辦的很多娛樂活動是公益性的,所以投資回報週期會較長。”劉小妨説,桃園免費對外開放後,引入桃園怡宴、露營、觀光車等業態,實現營收近350萬元。同時,結合品牌活動進行場地租賃、活動冠名、攤位招商,實現營收百萬餘元。桃園項目連同泰州三水灣、人民東路濱河沿線一起改造,總投資超6000萬元,雖對於企業投資而言回報週期較長,但帶動片區商戶營收增長是不可估量的。
今年5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公園條例》施行,《條例》授權符合條件的綜合公園和專類公園(動物園、植物園等)對其建設運營開展特許經營,引導和規範社會資本參與公園事業,提高公園運營效率和服務品質。
“各地每年要對存量公園投入大量的財政資金進行管養和維護。目前企業參與公園運營還比較少。公園的運營不僅限于舉辦商業活動,收取租金,未來還需探索更多模式。”曹雋認為,江蘇可借鑒國內外相關做法,進一步釋放政策彈性,鼓勵民營、社會團體、廣大市民等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園全生命週期建設管理運營中,優化公園在規劃、土地、環境等方面的審批流程,通過政策與制度創新激發社會資本參與公園運營的積極性,喚醒公園新價值。
無錫有400多個免費開放的公園遊園,市級的公園由兩家國資平臺統一運營管理。“目前,開放公園沒有管理處,管理部門也沒有那麼多管理人員,很難對每個公園進行統籌運營。”無錫市市政和園林局園林管理處四級調研員王文姬認為,在政府把控好方向的基礎上,各地可嘗試引入運營團隊對公園及業態進行整體管理。針對公園運營人才短缺的現狀,她建議一些綠化公司、景觀公司可在存量更新時代轉型為“公園主理人”,推動公園從基礎性的服務管理走向可持續的消費運作之路。
泰州天德湖公園由泰州市市政園林事業中心運營管理。公園管理人員馬俊靜説,為讓公園進一步“活起來”,泰州計劃將公園打包給泰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整體運營,眼下正在推進合作。
在楊淇深看來,運營公園可將視野拉大,從城市公園帶動周邊商業發展、臨湖酒店辦公樓價值提升等更廣闊範圍考量其綜合價值,城市商業價值溢出也可以反哺公園管理成本。
玄武湖公園已在行動。“現在玄武湖運營收益基本能自收自支。”喬淩燕興奮地向記者分享,園內約4000平方米的可租空間因面積大、位置離入口遠,一度空置約10年,近期將迎來婚慶餐飲承租商戶。據悉,今年南京將整合“紫金山—玄武湖—南京站—紅山森林動物園”資源,把環玄武湖地區打造成為集城市休閒、文化展演、沉浸旅遊、潮流消費等於一體的綜合性高品質區域。(新華日報 記者 白雪 劉春 顧星欣)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