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的徐州,文旅熱度持續攀升。雲龍山的晨霧和燒烤攤的煙火之外,一杯印著漢畫像石紋樣的奶茶,更是遊客鏡頭裏的常客。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打卡雲龍讓茶”與探訪漢墓、體驗漢服一道,構成了徐州文旅的新場景。這一現象背後,折射的是地方文旅IP創新與傳統文化年輕化表達的深層探索。
雲龍讓茶
六年前,當“雲龍讓茶”創始人騎著自行車在徐州大街小巷轉悠時,不會想到這個始於“想讓徐州人喝到自己的茶”的念頭,這個看似不切實際的空想,有一天真的成為現實。如今,雲龍讓茶已經在籌備第八家門店,從人頭攢動的富國街到楚漢遺風的戲馬臺,每個路口都有雲龍讓茶的影子,每一家門店都成了遊客打卡的“徐州文化窗口”。
文化符號的“流動”:從文化到日常消費的具象轉化
走進雲龍讓茶門店,唐代才女關盼盼的畫像線條被提煉為品牌標識。這位與雲龍公園燕子樓淵源頗深的歷史人物,借由茶飲成為遊客可觸摸的文化符號。店員遞過一杯“放鶴青雲”時總會介紹:“山楂奶芙靈感源於徐州的山楂糕,是老徐州人小時候的味道,酸甜裏藏著回憶。”而奶芙頂上撒落的山楂粉,勾勒的正是關盼盼的剪影。
雲龍讓茶門店産品墻 攝影 大欣
這種文化融入見於細節:“與漢書”系列杯身環繞漢高祖《大風歌》詩句,杯底群山剪影取自雲龍山實景,側邊“車馬出行圖”復刻自徐州“漢代三絕”的漢畫像石。
味覺體驗同樣承載著地域記憶。徐州銀杏果、豐縣牛蒡、徐州大沙河蘋果等本土食材的融入,使茶飲成為品味地方風土的窗口。這種“文化入杯、風味落地”的路徑,讓遊客在啜飲間完成對徐州的立體感知。
許多人來到燒烤發源地徐州,會帶著雲龍讓茶“燒烤搭子”系列的飲品去吃燒烤。這種場景仿佛復刻了漢畫像石上圍爐烤串的畫面,讓現代的燒烤體驗與古代的生活場景産生跨越時空的對話,賦予茶飲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品牌命名中的“雲龍”直指本地山水,“讓”字源自陶謙“三讓徐州”典故,暗合地域人文精神。這類探索打破了傳統文化與年輕群體間的隔閡,讓靜態的文物、典故通過日常消費場景“流動”起來,成為城市文化傳播的新媒介。
文旅共生的“破圈”:從流量場景到IP生態的閉環構建
雲龍讓茶最先把徐州文化、徐州古建、徐州特産等融入品牌及産品,並引發全網自發傳播。流量經濟、打卡經濟之下,雲龍讓茶作為年輕人了解徐州的窗口,對遊客了解徐州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同時其使用徐州特産製作的茶飲(諸如使用徐州牛蒡製作的飲品落玫觀山、使用徐州銀杏製作的飲品南山銀杏、使用徐州大沙河蘋果製作的飲品清蘋樂和清蘋調等),以其獨特的産品價值吸引外地遊客接踵而至。
戲馬臺、彭祖樓等古建元素繪于杯身,與《大風歌》書法形成呼應,彭城七里系列文創深度參與城市文旅共建,讓每杯茶飲漸成“移動的文旅指南”。
雲龍讓茶 攝影 張雪盼
這種融合産生的傳播效應值得關注:相關內容全網閱讀量超10億,社交平臺打卡筆記逾10萬條。遊客手持印著本地地標的奶茶杯,在戶部山、徐州博物館等地拍照的場景,已成為徐州文旅的“標誌性畫面”。
更具深意的是跨界聯動——與三星堆文物特展合作的限定杯身,讓巴蜀青銅文明與兩漢文化對話,單日曝光量達4600萬次,推動文化場景向更廣闊的圈層滲透。
雲龍讓茶與雲龍山合影
文創周邊的延伸則讓文化記憶可攜帶。印著燕子樓、雲龍山等地標的“雲龍”帆布袋以成本價出售,徐州四季美景融入主題郵票貼紙,特製“打卡框”讓遊客在戶部山、戲馬臺等地合影時,自然成為文化傳播者。“我們不求數量多,但求做得精,讓每一位帶走産品的顧客都能成為徐州文化的傳播者。”工作人員的話語中透露出堅定。
雲龍區文體旅局相關負責人認為,這種“體驗—消費—傳播”的閉環,正在豐富地方文旅IP的生態鏈條。
品質築基的“共鳴”:從産品信任到城市精神的價值聯結
“我們是清潔配料表的踐行者”,這是雲龍讓茶工作人員的共識。看似常規的品質承諾,在此被賦予更深層的意義。
一杯飲品,想要做到好喝,非常簡單。但是好喝的同時還要做到配料乾淨0添加,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品牌全線禁用植脂末、反式脂肪酸和香精,研發時若原料不符合要求,哪怕調整幾十次也要重來。“之前試過一款蘋果汁,配料表上有微量添加劑,當場就被勸退。”研發負責人説,“加了添加劑,徐州蘋果的脆甜就毫無意義了。”
對牛奶品質的追求更是不遺餘力。市面售價48元一瓶的冰博克(提純生牛乳)被雲龍讓茶“奶茶”全線産品採用,這種蛋白質含量達6.2g/100ml的牛奶(是普通牛奶的兩倍),一杯500ml的奶茶就要用掉小半瓶,光牛奶成本就佔售價的三分之一。“識貨”的顧客看到後,無不驚嘆于雲龍讓茶的實在。
在追求品質的基礎之上去打磨産品口感,讓消費者喝到的每一杯,口感都是清爽好喝的,而不是為了好喝而放棄對品質的要求。
這種對品質的堅守,與徐州“有情有義”的城市精神形成呼應。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元旦假期,作為雲龍讓茶誕生地的徐州市雲龍區遊客中,18-35歲群體佔比67%,與該品牌核心受眾高度重合。這種契合印證了一個邏輯:當産品品質與城市誠信基因相聯結,一杯茶飲便能成為年輕人感知地方精神的媒介。
即將開業的彭城七里街區新店,將成為雲龍讓茶與徐州文旅融合的新節點。這條串聯回龍窩、戲馬臺、博物館的核心文旅帶,計劃通過店內實時直播讓網友見證奶茶製作過程——既是對品控的認可,更是對其文化傳播價值的信任。
雲龍讓茶 攝影 張雪盼
暮色中的戶部山,燈籠映照下的漢畫像石紋樣在奶茶杯上流轉。從20平方米的小店到文旅核心區的新空間,六年間,這杯茶飲的演變不僅是一個商業案例,更成為徐州文旅IP有機生長的縮影。當傳統文化找到年輕化的表達載體,當商業品質與城市精神同頻共振,地方文旅的敘事便能更加生動。(文 高興)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