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鐵水交匯”先天優勢,“端到端服務”後天發力 這座江港,國産汽車每天排隊“出海”
9月16日,一輛輛嶄新的國産汽車有序登船,裝載3600余輛商品車的“玉衡先鋒”號即將從蘇州港太倉港啟程前往東南亞。《新華日報》記者 陳儼 攝
蘇州港太倉港2024年完成貨物吞吐量近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800萬標箱,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6年居長江第一、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十。《新華日報》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團隊來到這座我國汽車出口核心樞紐,探看這裡如何從內河港躍升為“長江第一大汽車出口港”。
從運木材到運汽車的轉變
9月16日,《新華日報》記者走進太倉港,但見“汽車碼頭”的一個泊位上,巨大的汽車滾裝船“玉衡先鋒”號正在緊張作業,奇瑞、長安、江淮等嶄新的國産汽車有序登船,3600余輛商品車即將啟程前往東南亞。要不了多久,遠在泰國和印尼的客戶就能收到貨。
海通(太倉)汽車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兒七向《新華日報》記者展示一組數據:2025年1—8月,太倉港出口汽車達51.3萬輛,同比增長64.3%,已突破2024年全年太倉港出口總量,創歷史新高。平均每十輛出口國産汽車,便有一輛從此發往全球。
然而8年前,太倉港還只是一座以木材貿易為主的“小江港”。當時,這裡隨處可見的是原木、卷鋼,這兩大傳統貨種相關業務佔八成。2017年左右,新能源車産業開始爆發,國産新能源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出海需求增大,太倉港敏銳地捕捉到這個關鍵轉變,逐步展開對汽車出口碼頭的研究和佈局:中遠海運商品車出口專線開通、全球首創“可折疊商品汽車框架箱”、實現新能源汽車專班首航……2022年12月,海通(太倉)汽車碼頭開工,並於2024年12月運營,讓太倉港汽車出海能力實現巨大飛躍。
截至目前,太倉港已累計停靠船舶超500艘,汽車業務總量突破60萬輛,其中外貿出口量超40萬輛,出海的汽車遠銷歐洲、南美、非洲等地,覆蓋116個國家和地區。
既有先天優勢,也要後天發力
為何“中國造”汽車選擇在太倉“出海”?
“太倉港擁有‘公鐵水’三網交匯的核心和先天優勢。”海通(太倉)汽車碼頭有限公司單船主管孟佳旻説。
優勢有多大?“一台剛出廠的車,平均不到幾天就能從太倉運往世界各地。”從事碼頭貨運多年的劉兒七介紹,這裡的碼頭緊鄰S80高速,具有公路運輸的便捷性;以西連接太倉港疏港鐵路專用線,並配備專業鐵路卸車平臺,適合大批量、遠距離的汽車集疏運;地處長江入海口,可提升水路轉運效率。
有先天優勢,也需後天發力。
依託蘇州雄厚的製造業基礎與長三角核心區位優勢,太倉港較早採用了一批世界領先、其他國家和地區少有的高端化設備,並將這些技術運用到運營中。比如,在“可折疊商品車專用框架”運輸模式中,48英尺框架每層可平鋪裝載3台整車,在船內可堆8層高,汽車像積木搭建一樣在船艙內有序擺放,既保證了運輸安全,又能夠節約空間。
“汽車生産企業需要的托運方式,太倉港均可一站式提供。”孟佳旻告訴《新華日報》記者,汽車企業只需要將整車交到碼頭,港口負責“商品車端到端服務”的物流協調和現場執行,裝箱、海運及拆箱,整車交付給收貨人,保證根據企業需求保質保量平穩發運。
太倉港口管委會發展服務局局長方健介紹,太倉海關設立汽車出口專窗,並引導企業規範申報,同時推廣“綠色通道”等惠企政策,綜合運用智慧水運系統、無紙化審批等“智慧海關”手段,壓縮船舶靠泊等待時間,提升通關效率。
一批批“中國造”車在太倉港集結,啟程奔赴世界各地。從“基礎物資”到“科技旗艦”,太倉港完成了歷史性的動能轉換,成為中國汽車産業出海征程上不可或缺的“啟航點”。
打造“出海門戶”,向“世界樞紐”進發
瞭望廣闊市場,太倉港還有更大的“使命”——瞄準世界級樞紐能級的目標,成為長三角乃至整個長江流域“出海門戶”。
離“汽車碼頭”不遠處,在太倉港集裝箱四期碼頭1292米的岸線上,4個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停滿大型駁船,駁船上正在裝載風葉、設備、集裝箱等準備出口。這個全國內河及長江流域首個堆場自動化碼頭投産運營後,船舶“滿載而出”的景象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高水準的集裝箱四期碼頭已經成為太倉港的基礎設施,而像這樣常見的基礎設施也保障了港口能級的提升。”太倉正和國際集裝箱碼頭操作部經理劉斌説。
“發展港口經濟,是打造世界級樞紐的必然。”方健介紹,當地正推動産業與港口功能深度融合,聚焦汽車零部件、船舶海工等高端裝備製造,借助樞紐優勢實現産銷運一體化,全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集群。
如今,太倉港多式聯運物流園區建設快速推進,博世亞太物流中心正式簽約,集裝箱五期、華能煤炭二期等工程穩步建設,整個已開發岸線總長15.69公里,建成泊位99個,形成“江海河、公鐵水”無縫銜接的集疏運網絡,大幅提升了大宗商品的流轉與交易效率。
“能級提升必然繞不開‘新貨種’和‘新業態’。”方健介紹,太倉港是進口水果、糧食、水生動物和肉類等多種指定商品的入境口岸,資質門類齊全。就在2024年,港口重點打造高端冷鏈農産品進口標準化體系,以“蟹將軍”為代表的俄羅斯帝王蟹進口項目順利啟動,澳爾泰漁業、德流冷鏈等公司也相繼進駐,並成功完成全省首單冷凍海鮮進口業務。一批優質企業落戶,更多“新業態”開始成為太倉港的“常態”。(新華日報 記者 姚政宇 龍美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