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潮涌,巨輪待發。海風卷著海潮掠過連雲港港區,晨光中巨輪鳴笛啟航,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的印記在浪濤間清晰可見:曾需小心翼翼避開淺灘的施工船,如今憑著精準技術挖深拓寬;曾困擾工程的黏土、鈣結核,在中交廣航局中交廣航局(以下簡稱“廣航局”)的創新工藝下迎刃而解。

施工現場
從2005年初遇時的“拓荒築港”,到如今共赴深藍的“樞紐大港”,從15萬噸級航道的拓荒起步,到30萬噸級深水樞紐的傲然矗立;從年吞吐量6000萬噸的區域港口,到3.46億噸的世界大港。2025年,當廣航局中交廣航局與連雲港港攜手走過第二十個春秋,這場跨越雙十的藍色征程,便不再只是機器轟鳴與浪花交織的建設史詩,更是深耕港航建設的動人答卷。

施工現場
初心拓海之基 開啟跨越征程
2005年,連雲港港年吞吐量剛突破6000萬噸,10.5米的航道水深像一道“無形門檻”,將滿載貨物的大型船舶擋在港口之外,淤泥質海岸的鬆軟地質、強潮流的反復干擾,更讓許多建設者望而卻步。
這一年,廣航局中交廣航局帶著自主研發的智慧疏浚技術,接過了連雲港港15萬噸級航道擴建工程Ⅱ標段的重任。在項目實施進入中期階段後,航槽底部出現硬質黏土層,開挖難度遠超預期。為確保工期順利推進並保障施工品質,廣航局該局調遣破土能力更強的大型耙吸挖泥船投入施工,同時對原有已投入的船機設備進行了改造,包括加重耙頭配重、提高高壓沖水壓力、在泥艙內加裝高壓沖水裝置等。這些舉措有效克服了地質難題,最終確保了工程按期保質完成。

施工現場
二十年間,廣航局中交廣航局在連雲港港累計完成11項標誌性工程,疏浚土方量突破6000萬立方米,將航道水深從10.5米逐步提升至22.5米,成功實現從15萬噸級到30萬噸級航道的跨越。
其間,廣航局中交廣航局以創新經營理念開拓發展新路徑。“2008年連雲港海濱新區陸域形成工程,是廣航局中交廣航局首個落地的‘以投資帶動主業’項目。”參與工程的周曾權回憶道,當時企業秉承“以疏浚主業立企,靠兩端經營興企”的理念,從單純施工向“投資+建設”模式探索,不僅工程提前完工,更贏得地方政府與業主的一致認可。該項目先後斬獲江蘇省“平安工地”“文明工地”,全國海員總工會重點項目勞動競賽優勝項目、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成為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再看連雲港港,30萬噸級巨輪可晝夜通航,中歐班列貨物在此高效轉運,“新亞歐大陸橋東端起點”的核心樞紐地位愈發穩固。而廣航局中交廣航局的名字,早已深深鐫刻在這座港城的發展脈絡裏,成為港城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注腳。
匠心破局之筆 繪就深水底色
清晨的陽光灑滿連雲港港施工海域,耙吸挖泥船“浚海6”的巨艙緩緩升起,艙內滿載的泥沙見證著又一段航道的加深——這是廣航局中交廣航局建設者的日常,也是二十載攻堅的縮影。
2012年盛夏,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H2.3標段施工正全力推進,然而,12級颱風“達維”卻攜狂風巨浪突襲而來。
“好在我們早有準備,颱風預警一發佈,我們立刻啟動應急預案,順利拖帶所有絞吸船到避風錨地。”時任該標段項目書記的李賓賓(2011-2012年任職)回憶道,項目輔助船完成拖帶任務後,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接到海事部門的救助指令,成功救助了一艘遇險船舶。這份“臨危不亂、敢擔敢救”的表現,不僅讓項目團隊贏得了海事部門的嘉獎,項目更憑藉過硬的安全管理,榮獲江蘇省首批“平安工地”示範工程。
連雲港港30萬噸級航道是建設國際性樞紐大港的核心生命線工程。該航道採用“人”字形佈局,有效連接連雲港區與徐圩港區。工程建成後,顯著提升了港口的吞吐能力與運營效率,進一步強化了連雲港作為國際樞紐港的戰略地位。
2021年,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徐圩航道H2.3標段又遇“硬骨頭”——海底硬黏土與鈣質結核物交織,黏土易堵塞耙管、在艙內粘結,艏吹殘留大。
“這是30萬噸級航道首次將疏浚土艏吹上岸,也是廣航局中交廣航局第一個耙吸船艏吹黏土工程。”時任項目經理陶宗恒帶領團隊成立專項攻關組,開展“大型耙吸船黏土艏吹施工工法”研究,提出“利用圍堰合龍的空窗期,將硬質黏土直拋至納泥區”的優化方案,創新推出“粉砂—黏土混合裝艙”施工工藝,並在耙吸挖泥船“浚海1”進行工藝驗證。最終,成功在華東區域實施耙吸船大規模黏土艏吹,攻克了黏土艏吹施工難題,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先後榮獲江蘇省“平安工地”示範工程、中交集團卓越項目部等榮譽,為行業提供了可複製的“廣航方案”。
同心共榮之舵 擘畫港航新篇
從2005年初遇時的“拓荒築港”,到如今並肩邁向“樞紐共榮”,廣航局中交廣航局與連雲港的二十載同行,從來不是一場“孤軍奮戰”。
在連雲港港航相關單位的攜手並肩中,在“技術+資源”雙輪驅動的深度協作裏,見證了連雲港港從區域港口躍升為世界樞紐的蝶變,這段二十年的歷程,為港城高品質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廣航力量”。
這份協作的深度,藏在每一次技術攻關與資源互補的默契裏。雙方創新構建“技術+資源”協同機制,在智慧港口建設、生態航道運維、臨港産業佈局等領域同頻共振:廣航局中交廣航局帶著智慧疏浚、生態修復的技術優勢,破解港口建設的“硬骨頭”,連雲港港航相關單位則以精準的地質數據、科學的施工窗口期規劃,為工程推進築牢“保障網”。
現任江蘇工程總項目部項目經理石磊,對此深有體會。他表示:“六號錨地項目土質條件複雜多樣,除常規淤泥、黏土外,還分佈有施工難度更高的鈣化土,給作業推進帶來不小挑戰。結合為期3個月的現場施工實踐與勘察測量數據,項目區域已明確呈現“東硬西軟”的差異化地質特徵。針對這一情況,目前2艘挖泥船已聚焦項目東部硬質地層,採用“循環作業”模式持續推進施工。;下一步計劃引入改良版“犁地器”設備,通過‘挖泥船循環施工+專用設備強化作業’“挖泥船循環施工+專用設備強化作業”的多工藝協同方式,全力保障項目按期竣工交付。”
2025年上合峰會期間,連雲港中吉烏鐵公聯運專列首發,以連雲港港為樞紐的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活力迸發——這背後,既有港口能級提升的支撐,更有廣航局中交廣航局全鏈條服務能力的賦能。
黃海潮涌,始終奔涌著向前的力量;奮鬥征程,永遠鐫刻著向上的足跡。中交廣航局中交廣航局疏浚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張樹彬目光堅毅,語氣堅定:“我們必將始終如一、毫不鬆懈,把打造品質工程的理念融入到連雲港港建設每一環節,以滿格衝勁全力以赴,推動施工朝著更安全、更環保、更高效、更優質的方向穩步邁進,在深耕連雲港港建設的征程上持續交出過硬的品質答卷。”
從2005年的“拓荒者”到如今的“共建者”,廣航局中交廣航局與連雲港的下一個二十年,註定是更精彩的“藍色傳奇”。當新一天的晨光灑滿港區,雙方將以“同舟共濟”為錨,在“海洋強國”的壯闊航程中,與連雲港港繼續攜手,讓這段跨越雙十的緣分,在深藍海域續寫更多屬於中國港航的篇章。(文/圖 李曉敏 毛曉翀)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