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遼寧頻道消息:“我乃馬童是也,銀宗娘娘行圍採獵,前去帶馬走也……”在遼寧省義縣大榆樹堡鎮,這個緊鄰著遼代蕭太后長眠之所——醫巫閭山的小鎮上,有一群人至今仍在傳唱著一種獨特的老腔老調,配合著豐富多變的舞步和表演形式,演繹著當年蕭太后攜侍從到醫巫閭山打獵的故事。
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契丹竹馬旱船舞民間舞蹈團。他們在副團長、大榆樹堡鎮竹馬舞非遺傳承人劉志忠的帶領下,用自己的方式傳承、發揚“大榆樹堡鎮竹馬舞”這種特殊而古老的表演方式。
劉志忠(中)和藝人們表演竹馬舞(圖片由受訪者劉志忠本人提供)
出身表演世家 自幼學習竹馬舞
劉志忠和老藝人們表演的竹馬舞,是“義縣社火”的一種表演方式,最早由契丹人從中原地區引入,通常在當地“九龍十八會”、節日慶典等活動上演出。竹馬舞以舞為主,有行當角色,也有唱詞故事,特別是結合了竹子編制的馬匹和駱駝造型道具進行表演,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古代契丹貴族的生活場景。
劉家人與竹馬舞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劉志忠的爺爺。劉志忠的爺爺早年間曾是社火旱船舞的表演者,後來轉為表演竹馬舞。劉志忠的母親年輕時便是表演竹馬舞的骨幹演員。除了爺爺、母親,劉志忠的叔父、姑姑等親人也都曾是竹馬舞演員。
劉志忠從小看著爺爺、母親及其他親人們排練竹馬舞長大,那時候,年幼的他常跟在大人身後比比劃劃,咿咿呀呀地學唱腔和唱詞。等他長到11歲時便跟著母親正式學藝。此後的人生歲月裏,他當過學校教師,也做過企業職員,而竹馬舞卻一直沒有離開過他的生活,且早已成為他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竹馬舞表演現場(圖片由受訪者劉志忠本人提供)
歷經歲月磋磨 竹馬舞險些失傳
竹馬舞從服飾、道具到唱詞都帶有北方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的特徵,也曾因此風靡一時,在大榆樹堡鎮已流傳了數百年。然而近代以來,竹馬舞表演卻鮮有人問津,一些老藝人因此改行,年輕人則無意參演。
劉志忠介紹,在漫長的傳承歲月裏,一些唱詞、唱腔、表演絕技已隨著老藝人的逝去而永遠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現存的竹馬舞舞蹈動作和表演形式雖然展現的是當年蕭太后打獵時的場景,但與竹馬舞搭配的經典唱詞“十道嗨”裏表達的內容與人物、場景卻並沒有緊密關聯,期間的歷史演變和關聯唱詞早已無處追尋,這也是劉志忠最為遺憾的地方。
“守藝”更需傳承 竹馬舞后繼有人
2006年,劉志忠的母親和村裏的老藝人成立了“契丹竹馬旱船舞民間舞蹈團”,保護、傳承這門瀕臨失傳的技藝,以老帶新培養接班人,也為有著共同志趣的一群人打造一個溫馨的“大家庭”。母親去世後,劉志忠接過舞蹈團的接力棒,也成為了隊伍中年青一代的新“馬童”。
多年來,在老、新隊員的共同努力下,舞蹈團的演出一直沒有間斷。目前舞蹈團平均年齡約為40歲,新演員已經接棒老演員,擔負起表演和傳承的重任。只要有機會,劉志忠和演員們便會聚在一起,帶上特製的道具,穿上精緻的戲服,為觀眾表演竹馬舞。
演出之餘,劉志忠還與當地學校頻頻合作,把竹馬舞表演技藝帶進校園,為孩子們講述這片土地上的先人們如何生存、如何在竹馬舞的韻律中寄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今,劉志忠也有了自己的小徒弟——一位同村的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劉志忠對他寄予厚望,“他就是下一任‘馬童’,孩子年輕,還得鍛鍊幾年,但‘馬童’後繼有人了。”劉志忠説。(文 黃非)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