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
8月23日,“雲南這十年”系列新聞發佈會·創新驅動雲南高品質發展專場在昆明舉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推動創新型雲南建設,科技人才隊伍持續擴大,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全省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引領作用,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重要的雲南貢獻。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10年來,雲南科技實力躍上新臺階,區域創新能力從2012年的全國第28位提高到2021年的全國第21位,提升7位。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實現翻兩番,從2012年的68.75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245.99億元,從全國第24位提升到第19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0.62%提高到2020年的1%,從全國第27位提升到第24位。平均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12年的0.89件,提高到2021年的4.02件。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從2012年的45.7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06.1億元。我省科研人員主持完成的17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6項,綜合獲獎情況居西部地區第4位。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15年的3.29%提高到2020年的7.34%。
聚焦重點産業和重點領域重大科技創新需求,我省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累計突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1000余項,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重大新産品1000余個。在工業領域,通過實施“雲南省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專項,基本建成國內首個稀貴金屬材料專用高通量計算平臺,支撐新建或升級生産線15條,實現經濟效益24.7億元;研發鉑族金屬二次資源精確制取等新技術,建成全國最大的鉑族金屬再生利用基地;支持開展汽車發動機新動力總成技術及産品研發,雲內動力連續5年獲得全國産銷量冠軍,成為我省首家工業産值和營業收入雙破百億元的裝備製造企業。在農業領域,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773個,培育國內首個高維A玉米品種,花卉新品種數量和種類居全國第1位,馬鈴薯品種“雲薯108”刷新西南地區馬鈴薯最高單産紀錄。在生物醫藥産業領域,全球首個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全球首個EV71型腸道病毒滅活疫苗、全球第2個暨國産首個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相繼獲批上市,合作研發的mRNA新冠疫苗成為國內第1個、全球第4個獲得臨床試驗批件的新冠mRNA疫苗産品,2020年我省疫苗批簽發量9465.51萬劑,居全國第1位,批簽發貨值居全國第2位。2021年全省生物醫藥産業營業收入2800億元,中藥材種植面積900萬畝,居全國第1位。在民生領域,實現科技特派員對全省8502個鄉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的全覆蓋,科技創新在“九湖”水污染綜合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10年來,我省抓實源頭創新,發佈全國首個生物物種目錄,建成國內天然産物大數據中心,特色優勢領域基礎研究實力進一步鞏固。聚焦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建設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天元數學中心、景東120米脈衝星射電望遠鏡等一批“國字號”重大科學研究基地/設施落地雲南。狠抓創新主體及服務體系建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工業總産值、營業收入和高新技術産品(服務)收入,分別從2012年的551戶、1804.61億元、2120.06億元、1287.16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055戶、4236.75億元、6152.26億元、4878.15億元,增長幅度分別為272.96%、134.77%、190.19%、278.99%。厚植人才沃土,圍繞科技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等方面,相繼出臺配套政策68個,推進改革舉措83項。連續3個增選年份共7名高層次人才成功當選“兩院”院士,在滇“兩院”院士達13人,居西部省(區、市)第4位。
此外,我省不斷深化國內外科技合作,2012年以來,成功舉辦了5屆科技入滇對接活動,簽約項目3000余項,推動了一大批科研平臺、科技型企業、科技成果、人才團隊入滇落地,滬滇、京滇、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合作持續開展,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673個。全面推進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發展,建立了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等3個國家級國際創新合作平臺。(雲南日報記者 季徵)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