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雲南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雲南自貿區
滬滇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特色樣本 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長效合作機制
2023-05-11 10:29:37來源:雲南日報編輯:張科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山海續緣 滬滇共贏

  上海、雲南,相隔千里卻心手相連。

  自1996年中央確定上海對口幫扶雲南以來,滬滇兩地攜手並肩,如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2021年,根據中央統一部署,兩地緊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任務,實現“十四五”滬滇協作工作良好開局。

  2022年,兩地共建更加緊密,年度協作協議、計劃指標全面完成,産業、教育、醫療等協作持續加強,滬滇協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準、更廣空間發展。

  立足新發展階段,滬滇兩地著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加強戰略協同,繼續堅持把東西部協作作為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産業佈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兩地合作續寫新篇章,實現“山海共贏”。

  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特色樣本

  近年來,東西部省區市加強協作,探索出政府援助、企業合作、社會幫扶、人才支持等主要協作方式,涌現出各具特色的幫扶模式。

  滬滇協作取得顯著成效正是因為找準了功能差異化協同發展這一關鍵,沒有照搬東部建設模式。立足雲南資源、區位、開放等綜合優勢,依託上海科技、信息、企業等優勢,雙方選取特色種植養殖、生物醫藥、文旅康養等一批主導産業重點發展。

  打開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一種被稱為“國貨之光”的高價水果擁有百萬條筆記,這就是産自雲南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牛油果。

  孟連縣牛油果産業的成功離不開滬滇協作的助力。按照“中央要求、孟連所需、黃浦所能”的原則,兩地全方位合作發力,探索出一條牛油果産業發展致富路。目前,孟連已培育牛油果産業主體33個,成為國內種植規模最大、能穩定向市場供應産品的牛油果基地,已替代了7%的進口份額,産品也首輪入選上海“百縣百品”産品名錄。

  隨著協作機制不斷健全、協作層次不斷深化、協作領域不斷拓展,一批經驗做法形成並得以複製推廣,為滬滇兩地共贏打下堅實基礎。

  紅河縣寶華鎮實施生態梯田鴨養殖項目,存欄量達6000隻以上,年鴨蛋孵化達60萬枚,輻射帶動受益合作社及周邊農戶916戶,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楚雄彝族自治州利用滬滇幫扶資金800萬元,實現“楚雄民族服裝服飾産業化國際化”等4個滬滇文化幫扶項目,讓彝繡走向世界舞臺;祥雲縣以沙龍鎮申洱花卉産業基地建設為支撐,聚力做強花卉産業;借助滬滇協作專項資金,寧蒗彝族自治縣逐步加大對馬鈴薯種薯主導産業結構調整力度,“最美彝鄉”馬鈴薯種薯品牌越發耀眼……

  産業發展是群眾增收的關鍵,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滬滇協作始終堅持把産業發展作為關鍵路徑,積極探索“上海企業+雲南資源”“上海研發+雲南製造”“上海市場+雲南産品”“上海總部+雲南基地”等産業協作新模式,更好地服務新發展格局,助力雲南鄉村振興。

  通過深化“四個+”協作模式,我省正積極探索跨省合作園區建設新模式,助推産業強省建設。在原有共建園區基礎上重點打造20個産業示範園區,園區佈局重點支持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所在地,引導至少100家企業來雲南投資興業,企業實際到位投資超過60億元,實施産業項目100個以上。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強與上海對接,確保每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年內引進不少於20家東部民營企業等市場主體。圍繞縣域主導産業,將70%以上的援助資金投向脫貧縣産業發展項目,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培産業,紮實做好“土特産”文章,推動庭院經濟發展。

  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長效合作機制

  東西部協作工作開展以來,內容日益豐富,協作機制不斷優化,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的協作格局逐步構建,取得顯著成效。除産業外,消費、人才、醫療等方面的協作也在走深走實。

  對於上海來講,協作關鍵在於精準發力,確保支援項目與地方需求、産業基礎、資源稟賦相匹配。對於雲南而言,協作關鍵在因地制宜、主動出擊,對上海進駐項目盡可能創造落實落地條件,對輸送來的各方面力量整合優化、充分利用。

  消費幫扶工作,一頭連著雲南的優質農産品,一頭連著上海的廣闊市場空間,既能鼓起雲南農戶“錢袋子”,還能豐富上海市民“菜籃子”“果盤子”。做好消費幫扶工作,就是做好一項雙贏的民生工程。

  上午10時,上海市奉賢區會議中心食堂後廚正在烹飪特色菜。當天,食堂特地推出兩道對口幫扶菜品——雲南汽鍋雞和雲南紅燒羊肉。中午時分,兩道特色菜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如今,咖啡、鮮花、蔬菜等已經成為上海市民生活中最為熟悉的優質“雲品”。這是“三端”發力的成果。

  在消費端,上海市積極發揮“前方一群人,後方一座城”的資源優勢,主動探索“上海市場+雲南産品”優勢組合,實現消費幫扶能級新跨越。聚焦産品、渠道、市場發力,不斷做強産業鏈、做寬流通鏈、做深消費鏈,紮實推進滬滇消費幫扶,實現優勢整合,為雲南提供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

  在生産端,雲南借助上海大市場、大流通優勢,發揮雲南資源稟賦優勢,著力改造産業鏈、打通流通鏈、提升價值鏈,力爭實現超過60億元的雲南農副産品在上海銷售。

  在渠道端,我省積極在上海搭建展銷平臺,組織兩省市農業龍頭企業對接交流,支持幫扶産品“六進”、參與“五五”購物節,擦亮“百縣百品”招牌,推進“雲品入滬”工程。依託上海大型批發市場及保供主體、電子商務業態、展銷平臺、消費協作陣地,加強雲南基地與上海市場對接,拓寬暢通消費協作渠道,擴大採購規模。

  在深化勞務協作方面,我省以支持實施以工代賑、挖掘崗位資源、發展就業幫扶車間等方式,幫助6萬名農村勞動力、4萬名脫貧勞動力就業,轉移到上海市就業各超過0.5萬名、0.3萬名;在深化人才科技支持方面,我省加強幹部人才雙向交流,完善“科技入滇”平臺,借助協作地區優勢,積極開展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培育等;在深化教育衛生幫扶方面,我省深化“組團式”教育衛生幫扶,全面加強兩地學校、醫院交流合作。

  2023年,滬滇協作步入新階段。開年以來,各領域工作推進順利,成效顯著。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雲南省赴上海市對口幫扶區調研對接工作260人次;上海市援滇項目資金到位38.18億元,已撥付至州縣37.04億元,佔總資金量的97.01%,實施幫扶項目509個;舉辦勞務協作培訓班96期,培訓農村勞動力3519人次;東部省份採購、幫助銷售農副産品6.18億元;上海141名校長和骨幹教師、50名院長和骨幹醫生在雲南國家重點幫扶縣開展“組團式”教育衛生幫扶。

  一個個産業項目充滿活力,一次次幫扶互動溫暖人心。滬滇兩地在真摯的交往中結下深厚情誼,用責任和擔當書寫東西部協作的精彩答卷。(記者 王淑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