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雲南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雲南自貿區
昭通市:互嵌式融合畫好民族團結進步發展同心圓
2023-10-25 09:22:12來源:雲南日報編輯:石麗敏責編:李勝蘭

  原標題:石榴花開烏蒙山——互嵌式融合畫好民族團結進步發展同心圓

昭通市:互嵌式融合畫好民族團結進步發展同心圓_fororder_2

  “福”送萬家。

昭通市:互嵌式融合畫好民族團結進步發展同心圓_fororder_3

  向家壩電站 卯家灣易遷安置區 圖片均為供圖

  為全力支援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昭通市建成水利水電移民安置點21個,20.4萬漢、回、彝、苗、布依、壯、阿昌等各族群眾搬離祖祖輩輩居住的家園,構建搬遷規模全國最大、移民搬遷人口全省第一的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推動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

  在脫貧攻堅戰中,以37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21個移民安置點為重點,全市35.5萬人從“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邊遠、高寒、貧瘠、民族、石漠化、水土流失嚴重的六類區域,進城、入鎮、進廠、上樓,開始新的生活,其中少數民族3.7萬人,全部實行“插花”安置,推動實現互嵌式居住。

  立足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50萬人以上實際,在決戰貧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中,全市有組織地與廣東、上海、浙江等省市274個地區建立勞務協作長效機制,開創出家門、上車門、進廠門的點對點、一站式輸出“昭通模式”,推動各民族在全國範圍大流動、大融居、共發展。

  互嵌融合,畫好民族團結進步發展同心圓。通過以居促融、以産促融、以聯促融互嵌式融合發展,全市各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

  “我每天除了去沃柑園,還會去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和大家下象棋、聊天。”雖然搬進了花園式安置區,但與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徐詩律仍然每天一大早就到沃柑園精心打理。搬遷後的生活,徐詩律過得有滋有味。

  徐詩律是巧家縣蒙姑鎮段家坪子3社人。白鶴灘水電站下閘蓄水後,徐詩律老家房子被淹了,一家人搬遷到蒙姑鎮移民集中安置區十里坪文筆社區。安置區集中安置了來自該縣蒙姑鎮和金塘鎮的水電移民1595戶5151人,涉及漢、彝、苗、回、布依、壯、阿昌等7個民族。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為讓白鶴灘電站淹沒區各族水電移民搬得出、住得好、能融入、同發展,巧家縣依託蒙姑歷史文化厚重、冬無嚴寒、白鶴灘電站建成後江面寬闊的資源優勢,圍繞全縣“一面山、一江水、一座城”旅遊總體規劃,將移民搬遷安置區與特色旅遊城鎮結合起來,圍繞康養産業大力發展景觀農業,形成一條以景觀農業為主的産業發展軸、一條以休閒觀光體驗為主的濱江景觀帶、一個結合移民安置區建設形成的高峽平湖,全力叫響“果韻水鄉古鎮”旅遊品牌。在水電移民後扶工作中,蒙姑鎮將被打造成巧家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樣板。

  “鑄牢石榴籽精神,用心澆開團結花。”十里坪文筆社區除發展農業外,還全力打造石榴花公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入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和“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邀請專家學者和各級領導幹部開展各類宣講活動70余場,受眾4000余人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大力倡導和踐行“三個離不開”,每年組織社區各族群眾開展好婆媳、好夫妻、好鄰居、好少年的評選活動,營造各族群眾親如一家的良好氛圍。結合紅色文化發展旅遊業,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産業發展格局,通過招商引資,引入順豐快遞編織袋加工廠、新型材料廠,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形成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互嵌式融居社區環境。

  “一肩挑兩擔”的綏江是我省水電移民第一大縣。為支援向家壩、溪洛渡水電站建設,全縣5個鄉鎮中3個集鎮整體搬遷,總人口17萬人的綏江縣,水電移民有近6萬人,其中涉及漢、彝、回、苗族群眾。

  綏江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突出文化引領,大力實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革命文化弘揚發展“三個工程”和“金江石榴紅”文化長廊建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各族人民勇於發明的創新精神、同舟共濟的偉大團結精神、嚮往美好的偉大夢想精神、黨領導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等七大精神,突出示範帶動,準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質和精神“四個關係”,大力實施文化、經濟、社會、心理“四個嵌入”工程,促進了各民族交流交融。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在全力支援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中,昭通市20.4萬各族水電移民群眾,舍小家顧大家,搬入新家園後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同心合力,團結奮進,凝聚起推動全市高品質跨越發展的強大合力。

  搬出大山天地寬,和衷共濟建設新家園

  “搬進城來住上這麼好的樓房,眼瞅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這輩子做夢都沒有想到能過上這樣的生活。”魯甸縣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和悅社區70歲的居民鄒文昌説,他來自魯甸縣梭山鎮,老家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曾經一家5口人擠在狹小的房子裏,而搬遷後住的新房子有100多平方米。

  魯甸縣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共安置魯甸、巧家、彝良、永善、鹽津5縣35595名漢、彝、苗、回、布依、壯族搬遷群眾,是全國跨縣易地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最多的安置區。

  搬出大山天地寬,和衷共濟建設新家園。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總目標,魯甸縣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全面深入持久、紮實有效開展民族團結進步進易遷安置區促共建共享工作,通過組織領導、宣傳教育、貼心服務、互嵌交融等,推進守初心、潤人心、暖人心、聚人心、惠人心、安人心,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進一步密切。

  昭通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全市11縣(市、區)中有國家級貧困縣10個,其中深度貧困縣7個,630萬人口中有187.5萬貧困人口,其中,30多萬人生活在邊遠、民族、石漠化、水土流失嚴重的高寒地區。為破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難題,全市累計建成373個集中安置點,打造以靖安、卯家灣為標杆的9個萬人以上集中安置區,35.47萬人一步跨越進城鎮,住進了互嵌式社區的幸福家園。

  走進彝良縣發界街道團結社區居民趙光蕊家中,映入眼簾的是滿墻的學生獎狀和幸福的五口之家合影。

  “老大上六年級了,學習很好。老二也上幼兒園了,這會兒孩子奶奶帶著老三去接了。”趙光蕊笑著指著照片一一介紹。發界安置區是昭通市9個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之一。2019年,趙光蕊一家人搬入新房,獲得了實實在在的便利,“老二、老三都是搬到這兒以後才出生的,這裡交通便利,乘公交車十幾分鐘可直達縣城,從家裏去社區衛生院、去縣醫院都很方便。”

  搬遷後,趙光蕊的丈夫參加了政府組織的技能培訓,成為一名技術工,通過勞務輸出前往江蘇務工,每個月有七八千元收入。因孩子尚年幼,趙光蕊就近應聘了社區的公益性崗位,每個月也有1000多元收入。

  “還是搬出來好,眼界開闊了,出路也變多了。我還參加了社區組織的育兒師培訓,等孩子大一點兒,我也出去打工。”講到未來的打算,趙光蕊信心十足。

  “搬得出、穩得住,還要讓搬出大山的各族群眾逐步能致富。”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昭通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易遷安置區促共建共享工作,成立9個萬人以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共建共享創建聯盟,推進區域間交流互動、資源互享、信息互通、優勢互補。出臺《昭通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持續增收三年行動工作方案》,讓搬遷群眾實現從安居、樂業到幸福、美好轉變,推進各民族互嵌式發展的堅定決心。堅持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引領,發動社區各族群眾參與管理,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實現精神文明、創業就業和嵌入式社區有機結合。

  如今的昭通,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點)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蘋果、花椒、蔬菜、竹子等特色産業得到長足發展,教育、衛生等民生短板持續補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有序推進,各族搬遷群眾共同譜寫烏蒙大地的民族團結進步新篇章。

  在交流交融中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發展

  青山環抱,溪水長流。古樸的寨門內,一棟棟青瓦白墻的苗族特色民居映入眼簾;一條條瀝青路、水泥路修到每家每戶門前;紅軍洞、紅軍商店、紅色文化墻……走進威信縣扎西鎮幹河村荒田紅軍苗寨,一幢幢乾淨宜居的小樓房映入眼簾,道路整潔,果樹飄香,孩童嬉戲,一片和諧。

  “2010年以前,這裡處處泥巴路,戶戶茅草房,村民被迫外出打工,空巢家庭比比皆是,現在卻吃上了‘旅遊飯’,這一切都源自寨子裏的苗族群眾外出務工打開了眼界,在與各族群眾互教互學共融中增長了知識。”荒田苗寨致富帶頭人韓興品説,荒田苗寨有41戶209人,其中外出務工的有68人,戶均務工收入達到10萬元。

  “過去,我們都是一個帶一個出去,在外做塔吊、開挖機。現在我是村裏農家樂的廚師,每年收入兩三萬元,妻子在村裏開了個小商店,收入不下兩三萬元。”韓興亮曾是村裏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之一,過年回家看到苗寨保存較好,他就和幾個年輕人商量留在村裏,帶頭把苗寨搞好、搞活。

  富了腦袋、鼓了錢袋、開闊了視野,學到一技之長,有了資本積累的韓興亮還在村裏搞起了養殖。目前,養雞場有200多只雞,還養了8隻小豬,加上自己的兩畝地種點蔬菜,一年收入超過10萬元。

  “扎西會議改組了黨中央的領導,特別是軍事領導,推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新階段。”“紅色扎西,勝利起點。”隨著威信紅色旅遊越來越熱,韓興品、韓興亮在村裏成立旅遊合作社,讓更多年輕人留下來,把苗寨建成宜居休閒紅色旅遊勝地。

  荒田紅軍苗寨是昭通市立足勞務輸出大市實際,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通過交流交融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發展的縮影。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昭通是人口大市,全市633萬人口中擁有305萬農村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人數保持在250萬人以上。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中,通過組織市縣鄉村2.36萬名“四級幹部”,1788名信息員全部盯到村、抵到戶、對到人,以27498個村民小組為基礎網格,織密織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格中有人、責任上肩的就業服務網格。在外出務工人員集中的東部沿海地區,建立33個駐外人力工作站,並依託全市97個流動黨員黨組織,全方位、多渠道做好宣傳發動、技能培訓、人崗匹配、轉移輸出、穩崗轉崗、維權保障等工作。按照穩存量、調結構、樹品牌、保增收的思路,開闢出各族群眾轉移就業一條路。充分發揮駐外人力資源服務站和基礎就業服務機構作用,以高度組織化為抓手,全面啟動專車、專列聯動,打造勞務輸出“昭通模式”。通過“管肚子”與“管腦子”同頻共振,多管齊下、多措並舉,讓外出250多萬昭通各族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血液、刻入骨髓、注入靈魂。

  在交流交融中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發展。通過規模化組織250多萬外出各族務工人員在全國範圍內大流動、大融居,與務工地各民族實現共同發展進步。(記者 蔡侯友 沈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