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清晨,伏羲廟。
五湖四海的遊客慕名而來,探尋綿延千年的伏羲文化。
坐落于天水市秦州區的伏羲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建築年代最早的伏羲廟,被譽為“中華第一廟”。
宏闊幽深的伏羲廟外,是熙熙攘攘的伏羲城。
當歷史的塵埃被拂去,伏羲廟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在無聲地訴説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密碼。每年夏至,華夏兒女聚首於此,以祭祀之名,追尋共同的文化根源。
眼下,距離2025(乙巳)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舉辦不足10天,天水市各部門正在緊鑼密鼓籌備。記者一行走進天水伏羲廟,了解伏羲大典籌備情況,近距離感受伏羲文化的深厚底蘊。
一次叩問心靈的尋根之旅
臨近晌午,伏羲廟門前的遊客絡繹不絕,青磚臺階被陽光烤得發燙。
一旁的伏羲廣場上,公祭伏羲大典樂舞告祭演出正緊鑼密鼓地排練。
“大家注意隊形,第一排空隙太大了!”“第二方陣後退半步!”演員在編導的指揮下反復練習隊形變換,動作幅度與走位角度被逐幀拆解糾正。
隨後,演員們開始翩翩起舞,導演組圍坐在一起,實時標注隊列間距偏差,工作人員手持對講機穿梭在場邊,協調不同方陣的進退時機,力求在大典當天呈現出最完美的效果。
尋根問祖、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天水,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誕生地,亦是伏羲文化的發祥之所。
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早期,秦文公十年(西元前756年),秦人就在渭水流域乙太牢之禮祭祀伏羲,以表敬重與追思。
祭祀伏羲由來已久、世代傳承。
1988年,在深入發掘民間祭祀活動傳統的基礎上,天水市政府恢復了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並舉辦了首屆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遊節。自此,這一活動薪火相傳、延續至今。
自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
次年,“太昊伏羲祭典”憑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入選國務院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2013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天水市人民政府承辦。
2014年至今,海峽兩岸連續舉辦了11屆共祭伏羲典禮,跨越海峽的同根共祭,增進了兩岸同胞的情感共鳴,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不論遠近,都是炎黃子孫;不論長幼,都有華夏血脈。如今,每年一屆的公祭伏羲大典,已然成為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盛會和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
今年公祭伏羲大典以“賡續文脈凝聚力量 傳承智慧永勵後人”為主題,延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太昊伏羲祭典”的莊重儀式,通過樂舞告祭、敬獻花籃、恭讀祭文等環節,追思始祖伏羲創世功績。
“當前,我們正全力做好大典儀式準備、重要來賓邀請、海峽兩岸共祭、環境氛圍營造、接待服務保障等重點工作,籌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天水市博物館太昊伏羲祭典保護傳承中心主任鄭文玉説。
公祭伏羲是一場樂舞告祭的盛典,大氣恢宏,莊嚴肅穆;也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滋養,街頭巷尾隨處可感,它被糅進生活的細微末節中,融入無形的思想與精神中。
一場連接古今的文明對話
在中華民族共有的歷史記憶中,伏羲不僅是人文始祖,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由此肇啟。
於是,一座伏羲廟,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起源與發展,也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原鄉。
唐槐傲立、古木參天。宏闊幽深的伏羲廟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中軸線依次排列。伏羲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西元1483年),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的明代伏羲祭祀建築群。
“伏羲廟將伏羲文化實體化、具象化,是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結合。它以空間作為媒介,讓遊客感知特定的故事情節和伏羲文化的內涵。”天水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劉復興説,這是對民族記憶的凝固與保存。
伏羲廟歷經500餘年歷史仍光彩依舊,離不開長期的修繕和保護。自建廟以來,伏羲廟共經歷了12次維修。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開展3次保護修繕,基本恢復了史料記載的格局。
伏羲廟在呵護中永葆光彩,伏羲文化研究也在穩步推進:啟動編纂大型系列歷史文化叢書《中華伏羲文庫》,完成《天水伏羲廟》《天水伏羲廟修繕實錄》《天水伏羲廟明清碑刻研究》專著初稿,計劃年底出版;實施數字化保護項目,對伏羲廟12座(處)文物建築及碑刻開展數字化採集,年底建成明清碑刻數字展示廳……
弘揚伏羲文化,舉措遠不止於此。在伏羲廟的文創商店裏,以伏羲文化為主線的文創産品成為熱銷品。
由伏羲文化衍生出的福禧杯,寓意福壽無盡、喜慶延綿;伏羲蛇身玩偶,卡通形象的設計出發點,忠於伏羲蛇身的傳統形象……文化遇上文創便“活”了起來。文創産品,通過承載的一個個文化背後的故事,不斷賦予著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為豐富文旅産品供給,天水市博物館還結合伏羲文化,深耕主題研學,去年9月以來,伏羲廟、卦臺山分別接待研學活動110批次、40批次。“尋根伏羲 朝聖天水”全國性千里徒步活動的三支隊伍已分別從臨汾、淮陽、遵義出發,將於6月20日抵達伏羲廟。
多年來,以天水為中心的全國性伏羲文化發掘、研究、宣傳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中華始祖文化的傳承賡續和發揚光大,為推動地方區域文旅事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促進作用。
今年伏羲大典期間,還將舉辦伏羲文化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國學精英,共赴一場體驗伏羲文化魅力、傳承伏羲文化的尋根之旅。
暮色四合,伏羲城依然熙攘,伏羲廟則更顯莊嚴幽靜。
歲月更迭,它如同一位滄桑的智者,讓這份源自遠古的智慧與力量,在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裏恒久傳遞,綿延永續、生生不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馬效軍 洪文泉 鬱婕 石丹丹 安東 范海瑞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王昱鈞)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