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河穿縣城而過,依水而生的湖南麻陽苗族自治縣,沉澱著水的“基因”,也孕育出逆流而上的龍舟精神。
8月26日,“龍騰瀟湘”中國傳統龍舟賽在此開賽,來自廣東、貴州、江西、湖南等地的24支隊伍共1920名運動員歡聚一堂,共同演繹一場精彩紛呈的水上競技盛宴。
龍舟隊伍在錦江河集結 攝影 李媛
作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群眾自發性民間傳統體育競技活動,據史料記載,麻陽自南宋起便開始開展龍舟賽,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千載龍舟賽古韻悠長,如何喚起“青春”活力?
“賽”魅力 全民參與共狂歡
8月26日,雖是工作日,群眾依然如潮水般涌上錦江河兩岸,蓄勢待發迎接龍舟賽的開幕。一側的樓房上,不少民眾坐在樓頂的平臺上,拿著望遠鏡準備觀賽。
民眾為比賽隊伍加油 供圖 麻陽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隨著一聲鑼響,第一次比賽開始。河面上,龍舟如離弦之箭,劈波斬浪;鼓手槌落如雨,節奏鏗鏘;槳手們臂膀翻飛,激起千層雪浪。河岸上,身著家鄉應援服的觀眾敲鼓擊鑼,加油聲不絕於耳。
聽到鄉親們的“應援”,19歲的蘭裏鎮龍舟隊隊員劉浩的心情也隨著鼓聲雀躍起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比賽,興奮大於緊張。”雖正式接觸龍舟運動僅一年,劉浩對龍舟的記憶卻是從幼時就有的。“我爸爸劃了二十多年的龍舟,從小就看他訓練、比賽。”在父親言傳身教下,即使訓練艱苦,劉浩也從不言棄。“父親告訴我,劃龍舟決不能偷一點懶,要吃得苦。”
“要把傳統傳承下去。”第一天的小組賽上,劉浩和父親劉生平在同艘船上為家鄉而戰。“從前只有附近幾個鄉鎮參加,現在全國各地都來競技,麻陽龍舟的‘舞臺’越來越大,我們很幸運。”在年過五旬的劉生平看來,無論規模如何擴大,這項傳統運動承載的團結拼搏精神始終如一。
開幕式現場 攝影 李媛
如今,像這樣的“家庭拍檔”在麻陽並不少見,劉生平的父親也曾是龍舟隊隊員。目前,麻陽121個村保留龍舟傳統,每年吸引超20萬群眾參與。“麻陽的民眾都是在‘愛龍舟’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麻陽苗族自治縣文聯主席黃澤生介紹,麻陽船運興起和龍舟的興盛源於錦江,苗鄉人千百年來鬥激流、戰險灘,形成了獨特的逆流競渡文化。
根植于苗族歷史,麻陽龍舟以“自發組隊、全村共籌、儀式如初”為特色,村村有龍舟、戶戶有劃手的是麻陽的常態。“村民都是龍舟隊伍的‘股東’。”黃澤生介紹,此次參與比賽的麻陽隊伍中,大學生劃手佔據近三分之一。
“賽”發展 體旅融合迎客來
夕陽西下,錦江河上波光粼粼。開幕當天的賽程結束,河面的參賽龍舟隊伍漸漸散去,卻未恢復平靜——緊接著劃來了一批“龍舟體驗官”。
這支體驗隊伍由近百名遊客和對龍舟文化感興趣的民眾組成。在安全員和教練的指導下執槳試水後,體驗官們便迫不及待地跳上龍舟,化身為龍舟隊的一員。“以前都是觀賽,現在有機會親自體驗,就趕緊來試試。”“龍舟體驗官”張群給身側的女兒擦去汗水,轉身便投入到上紅儀式中去。
張群(右一)正在體驗劃龍舟 攝影 李媛
劃至錦江鴛鴦島,岸邊,身著苗族服飾的“外嫁女”拿上紅綢綁在龍舟頭上,為大家加油鼓勁。“這是我們麻陽獨特的‘上紅文化’。”“龍舟體驗官”項目負責人譚霞介紹,活動路線串聯麻陽盤瓠廟、鴛鴦島及魚鱗壩龍舟賽道三大特色點位。遊客不僅能親身體驗劃龍舟,在碧波之上感受龍舟運動的活力,還能走進神秘的盤瓠廟,探尋盤瓠祭祀文化的歷史底蘊,深入了解麻陽“上紅文化”的獨特內涵。
“這是我們為了這次龍舟賽專門設計推出的文旅項目。”譚霞説,將傳統龍舟競技與民俗文化體驗深度融合,正是麻陽探索“體育+文化+旅遊”融合的創新之舉。“我們不僅讓遊客看得過癮,更要讓他們玩得深入、記得深刻。”自8月24日啟動以來,該項目每天都能接待數百名遊客。“未來會作為長期的文旅項目供遊客體驗。”
上紅儀式 攝影 李媛
據悉,麻陽在比賽期間還同步開展龍舟宴村廚爭霸賽、濱江月夜音樂會活動等系列文旅沉浸體驗活動。除此之外,麻陽霞飛雲果園、羅裙山森林康養景區等文旅點位也同步聯動龍舟賽事,形成“觀龍舟競渡、感特色文化、賞田園風光” 的多維體驗矩陣。
麻陽龍舟文化得以在其中得到全新的展示,也正通過文體旅聯動效應集聚起一群人、帶旺一座城。
龍舟一槳,劃過千載時光。今日麻陽,正以全民參與的熱忱、守正創新的智慧、融合發展的眼光,為這項古老運動注入澎湃的“青春”活力,讓龍舟在時代的浪潮中,繼續破浪前行、生生不息。(文 李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