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原創   |   文旅   |   視界   |   直觀中國   |   城市遠洋   |   熱點專題   |   老外在湖南   
江華“一籃菜” “鮮”香飄四海
2025-11-05 11:10:3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周雨晴尹紅燕

  時值深秋,豐收的喜悅洋溢在瑤鄉大地。

  隨著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二季晚稻陸續進入集中收割期,農戶忙著收割、搬運、晾曬稻穀,守護糧食豐收成果。

  稻倉既豐,播種的希望孕育著千畝沃野。

  育種基地裏,甜菜心苗一眼望不到邊。秋收過後,這些菜苗將“填滿”空閒的土地,待到成熟,大部分將被運往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外地區,端上各地食客的餐桌。

晚稻陸續進入集中收割期 攝影 李芳森

  近年來,江華縣圍繞打造百億出口蔬菜大縣的目標,積極落實相關扶持政策,持續優化農業産業結構,不斷擴大蔬菜種植面積,精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大菜園”,涵蓋食用菌、鮮食玉米、甜菜心等多種“江華味道”。2024年,全縣實現蔬菜出口53億元。

  新“種子” 播撒瑤鄉

  在江華瑤族自治縣日日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日日興”),不少冷鏈貨櫃車正等著裝上蔬菜,發往廣東。

  “現在一天要裝10多車、120噸左右的蔬菜運到各地。”看著江華蔬菜越賣越俏,日日興董事長朱熙良倍感欣慰——當初“帶回種子”的艱辛有了回報。

姬菇采收現場 供圖 江華瑤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1999年,在廣東深圳做蔬菜生意的朱熙良敏銳地察覺到食用菌在市場端的巨大潛力。“當時看到廣東、香港對姬菇、秀珍菇這類食用菌需求很大,但深圳哪有地方種。”生在江華、長在江華,朱熙良對哺育自己長大的這片土地情有獨鍾。“家鄉有優質的水源、適宜的氣候,這就是最寶貴的資源。”

  這一年,一粒面向市場需求的“種子”,就這樣在瑤鄉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以前江華沒有什麼人種姬菇和秀珍菇,一個村頂多1到2戶。”從小範圍試種開始,朱熙良説服5、6戶農戶在土地上種下了實實在在的訂單。“他們種多少,我就收多少。”3年後,一如朱熙良對市場前景最初的判斷,“江華牌”食用菌順利被端進大灣區家庭的餐桌。

  隨著生産步入正軌,日日興負責核心技術環節與品牌銷售,將出菇管理環節交由周邊農戶,並提供全程技術指導。“一下子縣裏就有幾十戶都開始種姬菇和秀珍菇了,收都收不完。”看著縣裏逐漸多起來的食用菌,朱熙良覺得安心,卻也開始感受到了“豐收的煩惱”。“當時市場就這麼大,種多了賣不出去。”

  既要“種得下去”,也要“賣得出去”。面對兩難的境地,2018年,江華“拍板決定”——要引入多個蔬菜品種供老百姓種植。

江華蔬菜種植基地 攝影 李芳森

  黑皮雞樅菌、茶樹菇、雙孢菇、鮮食玉米……在日日興的示範帶領下,如今在江華的田間地頭,越來越多“新鮮”品種出現,豐富著土地的“面貌”,“稻稻菜”“煙稻菜”“稻菜菇”等高效輪作模式也正改變著農民的生産方式。

  目前,該縣蔬菜年産量約43.7萬噸,形成了18萬畝葉菜、茄果、8000萬袋食用菌蔬菜産業格局。

  興業態 “鎖鮮”市場

  市場銷售不停,生産車間內早已培育好的菌包也蓄勢待發。

食用菌種植 供圖 江華瑤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我們這裡一天就能製作出6萬包菌包。”鑽研近30年,朱熙良對農業生産的每個節拍都了然于胸:1至4月,是制菌包的最佳季節。

  “以前我們全部都是從山東買菌包。”2014年,朱熙良不再滿足於僅在廣東進行市場銷售,將企業搬至江華。隨著規模不斷擴張,他細細算了一筆賬。“運費加上搬運費等等,一個菌包的成本就要提高差不多8毛錢。”8毛錢,在薄利的蔬菜行業裏,是不可忽略的成本節省空間。

  為了省下這筆錢,朱熙良決心在江華建立自己的菌包生産線。菌包一下線,便能快速奔赴各個生産合作社和農戶的出菇房內,醞釀新一季的豐收。此外,江華的菌豐九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與長沙微生物研究院簽訂微生物合作研究協議,獲批“食用菌菌種生産經營許可證”,在菌種來源實現零的突破。

  到了6月,玉米豐收時,朱熙良比往年多了一個“任務”——生産鮮食玉米。

  此時,農民從地裏采收下來的甜糯玉米,不少第一時間都會運往朱熙良新建設投産的玉米加工生産線。去葉、修整、篩選……玉米經過簡單處理後便被送入深加工車間,依次完成清洗、殺青、冷卻、真空包裝、蒸煮等環節。

鮮食玉米生産 供圖 江華瑤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2024年,在江華聚力精深農業加工延鏈的號召下,日日興聚焦鮮食玉米單品,開設了4條玉米加工生産線。2025年新增了一條深加工生産線,每小時可加工4.5噸成品,日加工能力達36噸。

  “從採摘到鎖鮮控制在6小時內完成,深加工技術能讓玉米保質期延長至18個月。”蔬菜保質期延長,出口距離不再受限,土地的增收鏈條也隨之延長。“那時候基本上每週會向海內外市場發出3條貨櫃共100噸産品。”

  蔬菜包裝保鮮、菌湯包生産、蘑菇醬製作……類似的精深加工場景如今在江華已不鮮見。從“一籃菜”到“一條鏈”,蔬菜産業提質升級的路徑也愈發清晰。

  “心”護航 暢行四海

  在蔬菜種植基地,永州市田菜興農作物種植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田菜興”)負責人李昌鑫收穫了一個好消息——在種植甜菜心的第11個年頭,他的公司正式獲批,成了江華瑤族自治縣新的出口主體。

甜菜心育苗基地 攝影 李芳森

  “今年計劃種3000畝甜菜心,年産量4500噸,準備出口1000噸。”雖是蔬菜出口的“新人”,李昌鑫卻信心滿滿。眼下,隨著晚稻收割進行,田菜興管理的種植基地裏已經種下了500畝甜菜心。“今年我還新試種了辣椒、小番茄。”

  “我們之前通過其他公司出口少量蔬菜,隨著出口計劃的增多,自己出口能提升利潤空間。”2024年,永州蔬菜出口已佔據全省總量的8成以上,而江華正是其中貢獻最為突出的地區。面對日益廣闊的海外市場,他決心順勢而為,進一步擴大出口規模。

  為了這一刻,李昌鑫做足了準備。

  “江華晝夜溫差大、水源好……”在利好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堅持發展生態農業是李昌鑫和農戶們的共識,也是必須遵循的標準。“我們種的是放心菜,也是‘品牌菜’。”

  目前,江華積極引導蔬菜企業品牌産品進入湖南省農産品身份證監管系統,全面實行農産品“身份證”管理和賦碼標識,並納入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平臺,積極打造高水準農産品定量檢驗檢測機構,形成從“一粒良種到一桌好菜”全過程可追溯品質安全保障體系。

李昌鑫採摘辣椒 攝影 李媛

  “我們的菜早上摘,晚上就能上餐桌。”李昌鑫回憶,憑藉著緊鄰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甜菜心收穫、包裝後半天內就能貨運到粵港澳地區,出口也更為迅速。

  憑藉著全縣269座共5.81萬立方米的保鮮冷庫,19台保有冷鏈車,江華進一步保障這“一籃菜”的新鮮。目前,江華通過冷鏈物流運輸的農産品總量達3727噸。

  讓李昌鑫更加堅定擴大蔬菜出口想法的正是實實在在的政策。近年來,在湖南出臺的“蔬十條”基礎上,江華接連制定了更為適宜“江華土地”的一系列政策,通過出臺《江華瑤族自治縣支持蔬菜出口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政策文件,已發放獎補資金230.605萬元,從基礎設施建設、車輛物流運輸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全力提升服務效能。

  此刻,江華大地上新一茬菜苗正茁壯生長,下一輪希望,已悄然播種。(文 李芳森 李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