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強信心 看發展】武威 以工代賑項目賦能鄉村振興
金秋十月,武威大地熱潮涌動。
涼州區金山鎮的工地上,基礎設施配套項目現場機械聲隆隆作響;鄧馬營湖的沙地裏,務工群眾彎腰鋪草方格的身影在黃沙綠意間不停穿梭;民勤縣蘇武鎮泉水村,渠道襯砌施工現場忙而有序……一個個以工代賑項目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既為鄉村補上了基礎設施、生態治理的發展短板,更讓群眾在家門口捧起了“就業飯碗”。
近日,涼州區金山鎮迎來持續陰雨天氣,但以工代賑項目工地上卻熱氣騰騰:運料車來回穿梭,挖掘機鏟鬥起落開挖路基,工人們有的手持鐵锨在平整路基,有的在合力搬運路緣石,現場一派忙碌景象。
這項民生工程總投資597萬元,項目將配套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住房的供排水、道路、鋪磚硬化等設施,對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住房供水管網進行提升改造。在4個月的建設週期裏,預計發放勞務報酬207.29萬元,佔中央預算內以工代賑資金的40.64%,能讓不少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以後路更平了,吃水也更放心了。”“還能在工地上掙錢,這樣的好事我們肯定支持……”圍觀群眾你一言我一語,臉上滿是期待。未來,隨著項目建成,金山鎮安置點將實現“出門有路、抬腳上車、就近上學、購物便捷”,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穩步邁進。
在涼州區鄧馬營湖生態治理項目區,4500多畝沙地裏,務工群眾正彎腰鋪設草方格。“每天在這兒幹活,看著草方格面積一點點擴大,心裏就特別踏實。”涼州區鄧馬營湖生態建設指揮部富強新村黨支部書記何福奎一邊擦汗一邊説。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鄧馬營湖共搬遷農戶1602戶7343人。隨著土地流轉,富餘勞動力就業成了關鍵問題。這項生態治理以工代賑項目,恰好解了燃眉之急。
村民楊寶發的感受尤為真切:“以前總擔心沒活幹,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為治沙出份力,以後風沙小了,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草方格編織的不僅是生態屏障,更是群眾的幸福生活網。”鄧馬營湖生態建設指揮部副指揮汪國成告訴記者,項目規劃完成4500畝工程固沙,種植4500畝防風固沙灌木林,可帶動348名搬遷群眾務工,僅固沙環節就預計發放勞務報酬190余萬元,人均增收超5000元。
為進一步完善蘇武鎮泉水村的水利灌溉基礎設施,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民勤縣蘇武鎮成功為泉水村爭取到2025年渠道襯砌以工代賑項目。
泉水村實施的渠道襯砌以工代賑項目,主要採用村民自建的方式,可吸納群眾就近務工。項目建成後,將極大地改善全村的灌溉條件,顯著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為農業生産提質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築牢根基。
“這些紮根鄉土的項目,不僅為建設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築牢了根基,更激活了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武威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説。
如今,從金山鎮基礎設施的完善升級,到鄧馬營湖生態治理的穩步推進,再到蘇武鎮泉水村農業水利的大力提升,武威市的以工代賑項目始終緊扣群眾需求,以“建項目、促就業、增收入”的多元實效,生動書寫群眾得實惠、鄉村得發展的美好篇章。(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金奉乾 通訊員 王瑾 葉敏)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