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原創   |   文旅   |   視界   |   直觀中國   |   城市遠洋   |   熱點專題   |   老外在湖南   
長沙“十四五”交出高品質發展精彩答卷
2025-11-28 10:25:31來源:長沙晚報編輯:尹紅燕責編:尹紅燕

  原標題:長沙邁入特大城市行列|“非凡‘十四五’”專欄 亮眼數據勾勒鏗鏘足跡,長沙“十四五”交出高品質發展精彩答卷

製圖/何朝霞

  麓山盡染鋪錦繡,湘江奔涌奏華章。11月27日舉行的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長沙專場上,一組組亮眼數據勾勒出長沙五年來的鏗鏘足跡。長沙“十四五”主要目標任務即將圓滿收官,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兼具發展厚度與民生溫度的高品質答卷。

  經濟實力與産業能級雙躍升

  作為中部地區重要增長極,長沙始終把穩增長、提品質擺在突出位置,經濟韌性與活力持續彰顯。規模工業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主要指標年均增速穩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市場主體突破200萬,較2020年實現“翻倍式”增長,培育形成三千億級園區2家,新增千億級園區2家。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在全國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百強排名分別提升至第4、第5、第14位,主城六區全部進入全國市轄區高品質發展百強,長沙邁入特大城市行列。

  圍繞産業鏈群培育,長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加速構建“4433”現代化産業體系。智慧網聯、先進計算、先進儲能材料等新興産業強勢崛起,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未來産業佈局提速。長沙成為全球第二座擁有5家以上世界工程機械50強企業的城市,更是全國唯一實現核心晶片全類型國産自主設計的城市。産業結構持續優化,數字經濟總量突破500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超9000億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1.7%,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創新驅動與改革開放共賦能

  以創新驅動引領高品質發展,長沙持續擦亮“國家創新型城市”名片。突破400多項産業關鍵技術,其中全球領跑和自主可控技術超60項。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實現翻番,躍居中國創新能力百強榜第9位,穩居國家創新型城市第一方陣,研發機構超3800家。

  以改革破瓶頸,以開放拓空間,長沙五年來持續激活發展內生動力。湘江新區改革先行先試成效顯著,經濟總量保持國家級新區前6位;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探索形成15項國家級制度創新成果,長株潭納入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連續四年在“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保持全國前列。開放平臺與通道建設同步發力,黃花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萬人次;中歐班列(長沙)開行量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獲批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預計2025年對非貿易額較“十三五”末實現翻番。

  城鄉面貌與生態環境同煥新

  聚焦功能品質提升,長沙城市定位提升為“長江中游地區中心城市”。黃花機場邁入“三跑道、三航站樓時代”,高鐵迎來“雙核驅動時代”,電網進入“特高壓時代”,地鐵覆蓋“六區一縣”、總里程達236公里,過江通道新增3條、總數達15條,連續4年蟬聯“中國領軍智慧城市”,宜居宜業“和美湘村”建設成效明顯。長株潭成為中部首個國家級都市圈,“軌道上的長株潭”加快打造,長沙奧體中心、國家醫學中心等南部融城重點項目啟動建設。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長沙五年來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山水洲城生態優勢更加凸顯。森林覆蓋率達55%,居全國省會城市前三位,全市新能源公交車達100%,獲評全國綠色出行城市、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

  文化魅力與民生福祉齊提升

  五年來,長沙把“兩道融合命題”作為必須答好的政治答卷,文化軟實力與影響力持續提升。馬欄山視頻文創産業園等4個基地獲評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範基地,馬欄山音視頻實驗室等14個重大創新平臺投入運營,文化産業總産出突破2000億元,位居全國城市前列。持續擦亮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潮宗街、太平街、都正街等歷史街巷有機更新後重煥生機,上榜“全球100目的地”,成為國家首批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新增基礎教育學位36.51萬個,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三甲醫院、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區縣(市)實現全覆蓋。人均預期壽命由2020年的77.88歲提升至2024年的80.79歲,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由2020年的2.2平方米提升至2024年的3.42平方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1.67縮小至2024年的1.53,為全國省會城市最優。(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彭放)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