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近百年 自貢市貢井南華宮再度“開唱”
2024-05-31 17:30:00來源:自貢網編輯:鄧超責編:李萌

  自貢網記者  張才/文  葉衛東/圖

  開場鑼鼓一陣緊似一陣,越過南華宮高高的山墻,傳遍貢井老街;聞訊而來的居民扶老攜幼,跨過關閉多年的大門,陸陸續續在看臺就坐……

  5月25日,南華宮結束歷時近四年的修繕,再次面向公眾開放。當天,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給現場觀眾帶來了川劇摺子戲《包公賠情》《打餅》及川劇絕技變臉吐火,讓古建裏沉寂近百年的戲臺又熱鬧起來。

(轉載)沉寂近百年,貢井南華宮再度“開唱”

南華宮大戲臺再度“開唱”

  南華宮的百年變遷

  南華宮又名嶺南會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由廣東鹽商所建,建築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典型的川南民居宗祠建築,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華宮內主院和側院分設大小戲臺各一,和隔巷相對的貴州廟(又稱黔省公館)同為舊時的川劇頂級舞臺,川劇名角均以在此登臺為榮。你方唱罷我登場,相傳南華宮和貴州廟好戲連臺,被形容為“天天有大戲”,其盛況一直延續到民國。

  隨著黨和國家對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視,貢井區文物部門提前規劃佈局,2017年率先編制完成南華宮保護規劃和維修設計方案並獲得省文物局審批通過,為南華宮的修繕保護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南華宮保護利用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省市文物局大力支持下,獲批南華宮修繕專項資金共計1115萬元。

(轉載)沉寂近百年,貢井南華宮再度“開唱”

修舊如舊的南華宮

  2019年,貢井區文物部門邀請專家學者反復查勘現場、開展研討、制定具體施工方案。2020年7月,南華宮修繕保護工作正式啟動。2021年,貢井區率先出臺《自貢市貢井區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實施辦法》,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及資本參與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2022年7月,全國首座抗日獻金運動主題場館——自貢抗日獻金運動陳列館在完成修繕的南華宮側院開館。

  歷時四年“修舊如舊”

  “修繕的原則是修舊如舊,從材料到工藝力求最大程度還原歷史。”貢井區文物管理所特聘專家張自遠十來歲時曾在南華宮玩耍,見到的是堆積如山的糧食和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40多年後,當他作為此次修繕工程的甲方代表進入施工現場時,眼前卻是另一番景象。“工程難度之大,超乎想像!”張自遠説,因為不僅要拆除後期加建建築、替換糟朽梁架,還要精益求精地修繕文物本體,恢復建築原有風貌。

(轉載)沉寂近百年,貢井南華宮再度“開唱”

精細木雕

  據悉,貢井區文物管理所對修繕過程進行了全程把控,要求工匠們務必按原材料、原工藝、原結構、原形制進行修繕;通過查閱檔案資料、走訪周邊老人,力求文物建築及構件的細節做到盡善盡美。例如在恢復受損的建築物細部或構件時,就嚴格按照三步驟實施:先考察周邊同時期、同風格建築;與勘察設計單位商議討論修復草案;最後邀請省市文物專家針對問題和細節進行研討,達成最終修復方案。其中恢復僅存地基的抱廈(位於看臺前方突出部位,相當於現代劇場的貴賓廂)和斜照時,就借鑒了西秦會館的相關構件;修復水池周邊的石雕,則參考了附近夏洞寺的同類型雕塑並經過專家研討後由工匠們手工雕刻而成。

  灰塑(流行于廣東地區的一種傳統雕塑藝術)是南華宮的一大特點——位於屋脊之上體量最大的福祿壽三星灰塑高度達到了5米,歷經百年風雨而無大的損壞。為了還原灰塑使用的原料,工匠們在發酵的石灰里加入長絨棉、麻繩纖維、桐油以及磨成漿的酒米,經熬煮和反復捶打而成,其黏合性和柔韌性強于現代水泥。

  值得一提的是,灰塑曾經是鹽商顯示其財富的象徵,上面裝飾的瓷片均來自景德鎮。此次修復使用的瓷器同樣購自景德鎮,由工匠敲碎後鑲嵌而成。

(轉載)沉寂近百年,貢井南華宮再度“開唱”

精美灰塑

  大戲臺修復是南華宮修繕工程的“重頭戲”。“修復難點在於還原圍繞戲臺一週的雕花板。”據張自遠介紹,原來的大戲臺基本只剩下兩側的花板。在修復過程中,戲臺正中花板整組透雕戲劇人物頭部缺失,精通木雕的張自遠親自上陣,運用榫卯結構完成雕刻、鑲嵌、泥金,再現了這一木雕精品的原貌。

  記者從貢井區文物管理所獲悉,南華宮預計今年年底完成全部修繕工作,其主院將被打造為一個包括川劇曲藝演藝中心和非遺展示體驗基地等在內的特色文創綜合體。

  除南華宮之外,貢井老街至今仍保存著200余座風格各異的明清及民國時期建築,包括貴州廟、江西廟、陜西廟和陳家祠堂等,自貢井鹽文化、鹽商文化遺存鱗次櫛比,被譽為“川南明清民居建築藝術博物館”。與南華宮齊名的貴州廟的修繕保護工作,預計今年8月就會動工。

  趙熙南華宮“改劇”

  “更闌靜,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樓臺,透出淒風一派。梨花落,杏花開,夢繞長安十二街。夜間和露立窗臺,到曉來輾轉書齋外,紙兒、筆兒、墨兒、硯兒,件件般般都似君郎在。淚灑空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見一書來。”——《情探》川劇選段。

  被譽為蜀中“五老七賢”之一、“晚清第一詞人”的趙熙(自貢榮縣人)百年前在南華宮觀劇後,改川劇《活捉王魁》為《情探》被傳為佳話,更開創了文人改寫川劇劇本之先河。

(轉載)沉寂近百年,貢井南華宮再度“開唱”

南華宮正門

  自貢市川劇評論協會會長肖士雄曾撰文考證此事,稱據大鹽商胡滇怡堂後人胡少權回憶(其父胡念祖號汝修,與趙熙為兒女親家),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堯老(即趙熙)在胡汝修等人陪同下,前往南華宮觀劇。觀後,堯老認為老本《活捉王魁》劇中人物形象粗糙,情節簡單缺乏矛盾衝突,詞語冗贅而少文采。在親友鼓動下,燃燈置美酒香茶,堯老欣然揮筆動手改劇,最終一氣呵成定名為《情探》。

  《情探》一劇堪稱劇本文學化的典範,公演後大獲成功,並作為示範劇本在全川各地戲班演出。此後,趙熙的戲本在川劇中被稱為“趙本”。

  “我這本很可能是當時發往各地戲班的第一批範本,不然就不會‘表裏不一’,並在內文出現‘改良’二字。” 十多年前,自貢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楊源,從一大堆古舊的川劇劇本中發現了《活捉王魁》,打開一看裏面的內容卻是劇本《情探》並註明“改良”二字。深諳這段歷史的他,認為自己收藏的這本“表裏不一”的劇本,就是趙熙 “改劇”最好的見證。

(轉載)沉寂近百年,貢井南華宮再度“開唱”

注有“改良”字樣的川劇劇本《活捉王魁》

  趙熙工詩、善書,間亦作畫。他被後人形容為“詩篇援筆立就,風調冠絕一時”“偶撰戲詞,傳播婦孺之口”。川內“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一説廣為流傳。一代文豪郭沫若就出自其門下。

  百年滄桑,南華宮文脈不絕。重裝“開唱”之後,這座再度融入百姓生活的“藝術殿堂”,也將在助推文化傳承發展的進程中奏響新樂章。

(轉載)沉寂近百年,貢井南華宮再度“開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