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水稻插秧時節,4月17日,在宜賓高縣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的高標準農田,種糧大戶楊群正搶抓晴好天氣,組織插秧機進行水稻插秧工作。
寬闊平整的水田裏,工人們將提前培育好的秧苗搬運到插秧機。伴隨著陣陣轟鳴聲,無人駕駛的高速插秧機開始按照預定路線自動行駛,在田間來回穿梭,一株株嫩綠秧苗從苗盤依次滑落,均勻插入水田中。不一會兒,空曠的水田便披上了一襲“綠裝”。田埂上,不時有村民觀望,感嘆這臺“鐵傢夥”的智慧和高效。
工人起苗 供圖 高縣融媒體中心
“以前,人工插秧,一個人一天最多插1畝田,現在機插秧一天能插20畝至30畝,效率是人工的幾十倍,一畝還能節約100元左右的生産成本。”楊群介紹説,現在,田成方,地成塊,再加上各類農機助力,可實現耕、種、防、收、烘全程機械化,讓種糧變得簡單且高效。2025年,她在高縣的復興鎮、慶嶺鎮、沙河鎮等地流轉了800多畝高標準農田種植水稻,預計4月底就能全面完成插秧工作。
據介紹,高縣糧油現代農業園區是宜賓市農業科學院川南丘陵山區再生稻農機農藝融合區域體系建設項目示範基地。在宜賓市農業科學院的技術支持下,園區內的農機通過加裝北斗定位導航系統、駕駛輔助系統以及側深施肥技術,形成再生稻專用高速插秧機和收割機配套新技術,實現智慧化插秧和收穫同軌,用滿滿的“科技范”,為糧食生産保駕護航。技術改良後的插秧機不僅效率更高,而且插秧的株距、深度都能精準控制。後期,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也更加省心。
秧苗整齊插入田中 供圖 高縣融媒體中心
高縣是農業生産大縣,全縣糧食耕種面積達69萬餘畝。近年來,高縣持續推進農業現代化、規模化、智慧化提升,大力實施農田宜機化改造、土地成片社會化服務經營,推動糧食生産向機械化、專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同時,以“政策補貼+技術服務”雙輪驅動方式,提高各類中小型農機普及率,加快補齊農業機械化短板,讓“慧種地”成為引領田野的新潮流,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025年,高縣水稻種植面積約20.5萬畝,預計在5月上旬可全面完成移栽工作。(文 羅景萍 陶坤 曾子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