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雁江:三代人缸沿上的接力 中和釀造的“古味新篇”
2025-08-21 11:05:1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鄧超責編:馮巧鳳

  油鹽醬醋勾勒著人生百味,在調味品的江湖裏,醬油與醋堪稱“味之基石”。資陽市中和釀造食品有限公司生産的“中和醬油”與“中和醋”,不僅是旅外資陽人舌尖上的鄉愁印記,更憑著傳統技藝的守正創新,成了眾多消費者青睞的味道。

資陽雁江:三代人缸沿上的接力 中和釀造的“古味新篇”_fororder_圖片-1

曬場 供圖 資陽市雁江區融媒體中心

  古法為基:老缸裏的時光沉澱

  走進資陽市中和釀造食品有限公司工廠,醇厚的醬香便纏上鼻尖。曬場上,數百個碩大的醬缸露天排開,每個缸邊都立著棕編“大帽子”,缸內發酵的黃豆透著誘人的紅亮。另一側,一排排陶缸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啞光,醋胚正經歷700多個晝夜的日曬夜露,慢慢攢足風味。

  “用黃豆、小麥和水釀出的原生醬油才是上品,‘中和醬油’就是這樣。”70歲的楊宗明站在醬缸前,語氣裏滿是自豪。作為中和釀造廠的第二代傳承人,他手中的技藝是從父親楊華英那裏接過的接力棒。

  故事要從1968年説起。那年,中和供銷社釀造廠(企業前身)成立,時任臨江寺豆瓣廠技師的楊華英成了第一代傳承人。他師從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奠基人”秦含章和中國微生物學家方心芳。學到技藝後,楊華英帶領工人研發産品,建立生産線,完成從“0”到“1”的建設,其生産的豆瓣醬、醬油、食醋等産品銷向全國各地。

  受父親楊華英影響,楊宗明從小就泡在釀造坊,成年後在廠裏幹了8年,又去重慶釀造職工大學(現重慶財經職業學院)深造3年,1986年正式接過父親的擔子。2004年,企業更名為資陽市中和釀造食品有限公司,於是老手藝有了新歸宿。

  這份源自家族傳承、歷經時光淬煉的堅守,正是“中和味道”歷久彌新的核心支撐。近60年古法工藝的傳承中,“中和醋”嚴格採用天然菌種釀造,歷經約700天自然日曬夜露完成發酵,隨後經15天—30天靜置沉澱,方成佳品。“中和醬油”則精選資陽市雁江區中和鎮本地非轉基因黃豆,經8小時浸泡後蒸至軟硬適中,再在280天—380天的自然發酵週期中完成風味物質轉化,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醇厚口感。

  “夏天得翻缸透氣,冬天要裹草保溫,跟著節氣走,急不得。”有著20年經驗的老工人唐軍道出秘訣,記錄本上“極端天氣歇工,其餘日子跟著節氣走”的叮囑,藏著祖輩對自然的敬畏。

  科技賦能:新設備裏的守味哲學

  這份敬畏自然、順應天時的匠心並未因時代變遷而褪色,反而在與現代的融合下愈發清晰。走過瀰漫著歲月醇香的傳統曬場,步入明亮潔凈的無菌包裝車間,景象悄然變換:成排的灌裝設備閃爍著金屬光澤,數十個灌裝閥口如同靜待的守護者。“全自動生産線每小時能灌8000瓶,半自動也有2000瓶,但老味道一點都沒變。”楊宗明的話裏藏著堅持。

  這裡的“守味”秘訣在於“古法為魂,科技為翼”——將殺菌與灌裝環節交由現代技術完成。原醋、原醬油在無菌環境中沉澱,經高溫暫態滅菌後再行灌裝,既完整保留自然發酵的醇厚口感,又顯著延長産品保質期。如今,企業團隊從最初的6人—7人擴展至30人—40人規模,年産醬油、醋達數千噸,産值突破億元大關。

  這份轉變離不開第三代傳承人楊濟先。2020年,這個在成都鐵路局幹了10年的年輕人,看著父親全年無休忙碌的身影,毅然辭掉編制,回到釀造廠。“不是用機器代替人工,是優化流程,守住味道。”楊濟先引入先進的滅菌設備和灌裝線,讓灌裝效率提高數十倍,年産能增至2000噸醋、3000噸醬油,比傳統工藝增長10倍。

資陽雁江:三代人缸沿上的接力 中和釀造的“古味新篇”_fororder_圖片-2

灌裝車間 供圖 資陽市雁江區融媒體中心

  但涉及發酵時間、原料配比這些核心環節,廠裏仍死守祖傳技藝。“機器能提速,卻釀不出時光的味道。”楊濟先的話很實在,也正因為這份堅守,“中和醋”的酸香回甘、“中和醬油”的鹹鮮濃郁,從來沒變過。

  “顏色紅亮,醬香濃郁,吃了幾十年,還是小時候那味兒。”丹山鎮的老居民程洪慧提著剛打的醬油笑著説,這口家常味早就刻進了資陽人的記憶裏。

  守正創新:老品牌的破圈之道

  “古法技藝,純糧食釀造,綠色健康。”直播間,主播對著鏡頭陳述著釀造故事。這是楊濟先為老品牌找的新出路——讓古法工藝在互聯網時代“開口説話”。傳統工藝的“突圍”從不是和過去切割,而是讓老味道在新語境找到對話密碼。

資陽雁江:三代人缸沿上的接力 中和釀造的“古味新篇”

楊宗明(右)與楊濟先察看曬場 供圖 資陽市雁江區融媒體中心

  如今,中和釀造廠已有36款産品,從5元的日常款到30元的特級陳釀,覆蓋不同消費需求。産品不僅走進資陽的“藍海長城”“老鄰居”等幾十家商超,也成了眾多飯店的首選。而電商團隊的組建更讓雁江的醇厚滋味順著網絡飄到千里之外。

  聽著外地食客在社交平臺打聽購買渠道,楊濟先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傳統的生命力在於既守得住‘老祖宗的規矩’,也接得住‘新時代的喜好’。”

  “父親教我古法釀造技藝,孩子教我看數據流,本質都是讓醬香、醋香傳得更遠。”楊宗明的話道破了傳承的真諦。這不是簡單的“線上遷徙”,廠裏不少師徒相承、祖孫同廠的員工正用一生守護著資陽人自己的品牌。“中和醬油”“中和醋”也成了一代又一代資陽人的情結。滴滴香濃經得起歲月沉澱。匠人匠心耐得住寂寞清歡。

  祖父和父親對這瓶醬、這壇醋的感情,在楊濟先心裏慢慢發酵。或許,傳統工藝的突圍從不止于“走出去”,更在於“活下來”——活在超市的貨架上,活在人們的餐桌上,活在對“守”與“變”的永恒探索裏。“中和醋”的琥珀色汁液還在流淌,映著三代匠人的背影,也映著一個答案:傳統從不是過去時,而是用匠心寫就的現在進行時。(文 何莉 葉紫林 李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