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運楠竹要繞3公里遠路,來回就得2小時。現在新路和老路通上了,直接穿林而過,半個小時就能到收購點,油錢省一半。”8月25日,瀘州市納溪區白節鎮大旺竹海11社村民方子彬站在新修的産業路邊,望著滿載楠竹的貨車匯入主幹道,難掩滿臉欣喜。
道路建設現場 供圖 白節鎮人民政府
2025年,白節鎮實施省級現代竹産業基地道路建設項目——四條新修道路與原有路網互聯互通,不僅讓楠竹運輸告別“繞遠路”困境,更讓周邊群眾的出行踏上“便捷道”。
大旺竹海作為白節鎮的“綠色銀行”,核心産區10萬畝楠竹是當地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長期以來,竹林深處的道路“各自為陣”,運輸楠竹只能繞行週邊主幹道,成了制約産業發展的“老大難”。
道路建設現場 供圖 白節鎮人民政府
當地竹農算過一筆賬:過去運一車楠竹,只繞路就多花40分鐘,每噸運輸成本比直線距離多60元,一年下來,僅繞路産生的額外支出就佔了收入的近兩成。更讓村民犯愁的是,出行也得跟著“繞”,孩子上學、老人看病,明明直線距離不遠,卻要在路上耗1個多小時。
2025年,省級現代竹産業基地道路建設項目開工後,白節鎮政協聯絡組組長羅毅迅速組織專題協商會,邀請涉及利益的村民、施工方、村幹部共同商量解決辦法。經過三輪面對面溝通,施工方迅速調整了方案,聯絡組全程跟進,先後協調解決5處林地糾紛、3次材料運輸受阻問題,確保項目按進度推進。
如今,白節鎮大旺竹海三條産業路與一條生産便道織成一張“便捷網”,串聯起散居竹農的林地。産業路與原有路網無縫銜接,4.5米的寬度讓大型運輸車暢行無阻。生産便道精準連接主路,使竹産業發展和村民出行再也不用“兜圈子”。
“近300萬元省級項目資金釋放出‘乘數效應’,極大地帶動村民就業。”羅毅表示,新路與老路貫通後,楠竹運輸路線縮短60%,每噸成本從150元降至70元,按年出材5000噸計算,每年為群眾節省40萬元。周邊5個村組的出行時間平均縮短40分鐘。交通的改善還引來“金鳳凰”,兩家竹加工企業主動落戶,直接帶動20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月薪穩定在3000元以上。
“以前愁竹子運不出去,現在愁訂單接不完。”看著眼前車來車往的熱鬧景象,村民方子彬笑得合不攏嘴。在政協“有事來協商”的助力下,瀘州納溪區白節鎮用一條連通民心與發展的道路,讓大旺竹海的“綠色財富”真正流進群眾口袋,也為省級現代竹産業基地建設寫下生動注腳。(文 魏箐 梁隆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