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季 看一棵白芷如何重塑川渝邊界“藥”經濟
2025-09-02 09:49:04來源:人民網編輯:馮巧鳳責編:馮巧鳳

  夏末秋初的陽光仍帶著幾分灼人的熱,卻擋不住川渝交界地帶——資陽市安岳縣合義鄉田間地頭的忙碌。眼下,當地最大規模的白芷種植基地——四川喳口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1000余畝“白芷+玉米”糧藥套種基地迎來首次集中采收。

  轟鳴的挖機鐵臂起落間,一叢叢帶著泥土芬芳的白芷被連根掘出,獨特的藥香在丘陵間瀰漫;村民們彎腰撿拾、分揀、裝袋,汗水裏裹著豐收的喜悅,也藏著川渝邊界“藥”經濟破界生長的新希望。

  土地“醒”了:從“低效地”到“聚寶盆”的蛻變

  采收現場,村民雪千華彎腰撿拾白芷的動作熟練如行雲流水。她笑著告訴記者:“過去自家種兩畝地,挑著擔子找藥販,人家給多少是多少,壓價壓得心裏發慌;如今基地統一收購,每斤比去年還漲了2毛!”

  她身後,5台大型挖掘機和4台白芷采收拖拉機正沿著田壟緩緩前行,將深埋地下的白芷成串掘出。放眼望去,130余名村民將分揀好的白芷裝袋,一袋袋碼放整齊,等待轉運至遂寧、成都等周邊城市以及重慶、安徽、河南等地的藥企。

  “這效率比人工快太多了!要是靠人工挖,1000余畝地得雇多少人?機械化采收不僅省了力,還能減少根莖損傷,保證品相。”四川喳口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蔣道紅蹲下身,拿起一根白芷掂量著,指腹劃過表皮:“你看這成色,個頭大、香氣足、品相上乘,今年算是個好年景。”

  合義鄉與白芷的緣分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種點白芷,田埂邊、院壩旁隨處可見,咱們的白芷品質好、藥性強,既是藥材又是香料,在周邊小有名氣。”合義鄉分管農業的副鄉長謝宗剛回憶,可分散種植的短板也很明顯——規模小、品種雜,沒有統一標準,收購價被販子拿捏,“守著好藥材,卻未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2024年,合義鄉引進四川喳口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規模化流轉土地,通過“以藥興産、以糧固本、以技增效”的創新實踐,打造出1000余畝“白芷+玉米”糧藥套種基地,為丘陵地區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複製的樣本。

  誰也沒想到,牽頭幹這件事的蔣道紅,並非傳統農民——這位退役老兵曾在建築、傢具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卻毅然放棄城裏的項目,回村“啃”起了土地。“當時不少人説我瘋了,放著穩賺的生意不做,跑回老家種藥材。”蔣道紅笑著説,“但我知道,家鄉的土地有潛力,中藥材種植是條好路,只要肯幹、會幹,鄉村裏也能闖出新天地。”

  一年時間過去,曾經的低效地、撂荒地,變成了“聚寶盆”。蔣道紅給記者算了一筆明細賬:白芷生長週期9至10個月,通過生物防控、科學施肥,畝産鮮白芷最高能達3000斤。今年,基地鮮貨産量預計超300萬斤,産值超600萬元。“更重要的是,村民的腰包鼓了。”他指著田間忙碌的人群,“基地保障了10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人均日工資90元,僅7月中旬至今就發了50多萬元工資。”

  “在家門口上班,既能照顧家裏,又能掙錢,蔣總還每天給我們發防暑藥、買意外險,這樣的工作哪兒找去?”村民付友兵一邊裝袋,一邊笑著説。如今,合義鄉越來越多的村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通過土地流轉收租金、入園務工掙薪金,進一步拓寬了增收渠道,不少人一年能多掙2萬餘元。

  邊界“通”了:從“壓價內卷”到“抱團生金”的破局

  如果説白芷是合義鄉的“金字招牌”,那麼,整個中藥材産業則是這裡鄉村振興的“産業矩陣”。

  合義鄉大安村中藥材基地的田埂上,有一道看不見的“線”——這邊是安岳合義鄉,那邊是重慶大足鐵山鎮。放在幾年前,這道“邊界線”曾是兩地中藥材産業的“摩擦帶”。

  “那時候兩地都種中藥材,客商一來就不自覺壓價,最後誰都沒賺頭。”大安村老農胡換谷嘆了口氣,“辛苦一整年,利潤卻薄得像張紙。”

  這種“各自為戰”的困境曾是川渝毗鄰地區産業發展的共性難題。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大(足)安(岳)合作示範園區應運而生。安岳、大足兩地以“路相連、渠相通、産業協同、優勢互補”為原則,開啟了一場“破界實驗”。

  “要協同,先通路。”謝宗剛指著腳下寬敞的水泥路,語氣裏滿是自豪,“以前田坎窄得只能過人,現在30多公里産業路修通了,提灌站、殺蟲燈、冷鏈庫、烘乾房全配齊,藥材收上來能及時烘乾存儲,運輸成本也降了不少。”

  更關鍵的是協同機制的建立。川渝兩地人大聯合調研,推動成立中藥材産業協會,吸納70余家企業加盟。“現在選種、施肥、防控,都有統一標準。大足的烘乾設備能為我們服務,安岳的電商平臺也向他們開放。”兼任大足中藥材産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的蔣道紅説,從“壓價內卷”到“抱團生金”,合作的力量讓以前的“冤家”變成了現在的“盟友”。

  川渝協作的“化學反應”讓邊界地帶從“摩擦帶”變成“共富帶”,釋放出“1+1>2”的聚合效應。“預計2025年,僅合義鄉糧藥種植面積就將增至5000畝,中藥材年産量1500余萬斤,年産值突破4000萬元。”安岳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産業“長”了:從“賣原料”到“創品牌”的躍升

  作為全省中藥材商品化生産最早的地區之一,安岳規模化種植中藥材已有40多年曆史,目前,種植面積超3萬畝,涵蓋白芷、川芎、黃精等20多個品種,幹品年産量2400萬斤,産值6億余元。但長期以來,“大而不強”是制約産業發展的痛點——“有品類無品牌,有産量無附加值。”

  當田間的白芷被源源不斷地運出,一個新的問題擺在面前:如何讓這顆“土寶貝”釋放更大價值?答案,藏在産業鏈的延伸裏。

  蔣道紅自家的19個蔬菜大棚,眼下成了臨時晾曬區——剛采收的白芷被整齊地鋪在竹蓆上,接受陽光的“洗禮”。“鮮白芷得晾足7天才能入庫。”蔣道紅彎腰捏起一根晾幹的白芷,“現在只能用大棚湊活,不過這樣的‘土辦法’,很快將成為歷史。”

  轉過幾個山彎,來到合義鄉正在建設的白芷加工廠,記者看到廠區已初具雛形,只待設備入場。“預計9月底投産,日處理鮮白芷10000斤,清洗、切片、烘乾、包裝一條龍。”謝宗剛介紹,過去賣鮮貨2-3元/斤,硫磺熏的幹貨能賣3-12元/斤;加工後無硫白芷切片能多賣2-3元/斤,切片後每噸附加值增加4000元至6000元。

  “我們的目標是攜手大足共同打造西南中藥材發展高地。”安岳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安岳將基於資源優勢、産業基礎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區位優勢,重點建設標準化、規範化的中藥材種植基地,推廣“糧藥套種”“有機種植”模式;培育龍頭企業,統籌佈局産地初加工,支持四川喳口樓等企業發展中藥飲片、藥食同源産品,如白芷火鍋、白芷香包、白芷精油等;聯合大足打造區域公共品牌,讓“川渝邊界白芷”走出四川、走向全國。

  暮色漸濃,夕陽灑在即將投産的白芷加工廠屋頂,也灑在蔣道紅的臉上。他望著遠處的藥田,語氣堅定:“以前我們守著土地‘種原料’,現在要跟著産業‘種未來’。這白芷不僅是一味藥材,更是咱們鄉村振興的希望!”來源:資陽觀察 全媒體記者 黃智微 潘政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