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約5700名家庭醫生。
他們是“弄堂華佗”,
他們是“醫生朋友”。
一聲聲關愛,一句句叮囑,守護著居民的健康。
這裡,我們跟蹤記錄了其中三位家庭醫生。
楊紅新:既是醫生,也是“心藥”
——奉賢區齊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中醫科主任楊紅新趕到診室,時針剛剛指向7點。
楊紅新一上午要接診60多人,多數是骨科、傷科患者。
中醫科要依據大量的臨床經驗,康復理療都要楊紅新親自操作。他每天提早一小時開診,就為了能夠多接待患者。
診室裏忙碌,卻十分溫馨。
午休時間,楊紅新出診,探訪獨居和行動不便的老人。
楊紅新一邊量血壓、做推拿,一邊陪老人們聊家常。
對於這些老人來説,楊紅新既是醫生,也是“心藥”。
結束探訪,楊紅新匆匆趕回診室,開始下午的門診。
一些外地患者慕名前來。診室門口貼著楊紅新的微信二維碼、手機號碼,方便患者找到他。
魏魏:日常“三步走”——騎單車、穿弄堂、爬閣樓
——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家庭醫生魏魏負責的社區多為老式里弄,他的日常“三步走”就是騎單車、穿弄堂、爬閣樓。
2月10日,農曆元宵佳節前,魏魏去看望獨居老人胡老伯。
胡老伯今年84歲,心臟不好。冬季是心血管病高發期,魏魏每週都給他打電話詢問,每月至少探訪一次。
魏魏撿起胡老伯從三樓窗口扔下的鑰匙,打開底樓的門,沿著老舊又陡峭的木樓梯,爬上三樓,胡老伯已經在門口等著他。
魏醫生來了,帶來新春的溫暖和問候。
他詢問胡老伯身體情況,給他量血壓。
魏魏檢查了胡老伯常用藥的剩餘量,寫下要補充的藥單,準備下次上門時帶來。
胡老伯把魏魏送到門口,從起身到門口的幾步路,魏魏一再叮囑:“不舒服隨時打我電話”。胡老伯站在房門口,看著魏魏下樓梯。“魏醫生,慢點,當心。”他重復了三遍。
魏魏現在簽約了300多戶家庭,1000多位居民。其中20多戶是獨居或高齡老人。
在里弄裏騎行的魏魏,遇到熟人或與他簽約的病人,他總要打個招呼、聊上幾句。
在魏魏工作的社區衛生中心,共有16名家庭醫生。他們都這樣“一日三步走”。
朱蘭:“潤物無聲”成就大美
今年3月16日,“2016尋找最美醫生”評選揭曉。
徐匯區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朱蘭與有“中國肝膽之父”稱號的中科院院士吳孟超同時獲獎。
“這個獎是對我們家庭醫生群體的肯定。”朱蘭説,“專科醫生是在疾病防治下游救治‘落水者’,家庭醫生則側重於開展健康管理,在上游阻止人落水,同樣重要。”
2011年,上海試點家庭醫生制服務,“70後”的朱蘭成了首批家庭醫生。
如今,朱蘭負責轄區內1070戶家庭、2800余名居民的健康管理。
記者曾經在2012年採訪拍攝過朱蘭。時隔五年,朱蘭仍在那一間診室、那一張桌前接診。
同樣的耐心、同樣的細緻。
居民説:“朱醫生很耐心。你怎麼問,她都很耐心地回答你”。
診室的墻上,挂著朱蘭領獎和參加大型活動的照片。她説,這是對自己的鞭策,也是對同事們的鼓舞,“要讓人覺得我們的工作很有價值、有奔頭”。(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