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白領僅兩成能在食堂就餐 辨別品質靠外觀

2017-04-07 08:25:52|來源:東方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東方網4月7日消息:據《勞動報》報道,下館子太貴!自帶飯太煩!不吃飯又餓!當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設立員工食堂後,如何吃上一頓安全、營養、健康的午餐,成為白領職工的新煩惱。昨日,上海市消保委發佈《上海市白領午餐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僅19.1%的白領能在本單位食堂享用午餐,而蓋澆飯則最合消費者在午餐時的胃口。不過,令人擔憂的是,56%的人對午餐品質缺乏判斷力。

  僅兩成受訪者能在單位用餐

  報告顯示,目前僅有19.1%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的工作午餐是在本單位食堂吃的。那麼,其他白領會選擇哪些途徑享用午餐呢?快餐店(19.5%)、外賣(15.1%)、便利店(9.3%)成為白領們解決午餐最主要的三種方式。選擇街邊小飲食店(7.3%),甚至飯店(2.5%)用餐的消費者相對小眾。

  什麼飯菜最合白領們的胃口呢?根據調查,60.8%的白領消費者最近一頓午餐為蓋澆飯。中式面點(44.2%)、便當(22.6%)以及油炸類快餐(14.1%)也頗受消費者歡迎。然而,菜色缺乏變化,也受到多數消費者的吐槽。有63.4%的白領表示,最近一頓工作午餐與平時的工作午餐基本一樣。

  63.5%的白領表示,最近三個月內有過叫外賣的經歷。有意思的是,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叫外賣的頻次,與性別無關,卻與年齡掛鉤,特別是30歲以內的白領群體。數據顯示,25歲以內的白領消費者中,68%都有叫外賣的經歷,年齡越大,叫外賣的比例與頻率越低。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92.5%的白領表示,外賣信息主要獲取于手機APP軟體,其中,餓了嗎(35.2%)、大眾點評(30.2%)和美團(29.0%)是被使用率最高的三款軟體。

  價廉物美的便利店午餐,也是許多白領(49.9%)的選擇之一。與叫外賣的消費群體構成不同,數據分析發現,月收入4500元以下的白領是購買便利店午餐的主力群體。月收入4500元以內的白領消費者中,在過去三個月內在便利店購買午餐的比例達到58.8%。月收入越高,在便利店就餐的意願越低,比如月收入超過9000元以上的白領,在便利店購買午餐的比例降至42.5%。

  願意為健康午餐多支付費用

  數據顯示,有56%的受訪者表示,缺乏對午餐品質的判斷力。對此,消保委法研部李琰告訴記者:“大多數白領並不是食品方面的專家,很難要求他們對食品的品質作出精確的判斷。”在她看來,消費者只需要有一些基礎的判斷標準即可。

  那麼,44%的消費者又如何辨別食品品質呢?“絕大多數是通過外觀。”李琰告訴記者。數據顯示,94.5%受訪者表示,自己是根據食品的色澤和形狀來判別食品品質好壞;33.6%消費者表示,能根據食品的價格來判別食品品質好壞;還有28.3%的消費者是根據食品的外包裝來判別食品品質好壞。根據發票與食品商的一致性來判別食品品質好壞的消費者佔比14.1%。

  其實,為了吃到一口放心的午餐,消費者願意付出更多。數據顯示,有61.1%的白領表示,願意為健康午餐多支付費用。在多支出餐費的幅度方面,願意為健康額外支付2元及以內的佔比52.3%,33.6%願意為健康額外支付3-4元,願意為健康額外支付5元以上的佔比14.1%。“多支出的餐費,應分攤流向到多個食品環節,從而更好地保證用餐品質。”李琰稱。

  呼籲建設“白領午餐工程”

  市消保委表示,目前白領午餐消費呈現固化,就營養多樣性角度來説不利於其健康。因此,機構建議,政府有責任加快“白領午餐工程”建設。另外,應將提供“白領食堂”作為優化區域商業環境的重要舉措,要在解決量的基礎上逐漸提升白領午餐的質,增加市場供應主體的數量,方便消費者進行選擇。

  同時,由於缺乏專業知識、技能和工具,白領消費者往往處於弱勢地位。為此,市消保委要求,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確保白領消費者購買到的午餐都能保證最基本的安全,也要確保所有食品其標識與真實內容相匹配,避免消費者受誤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