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演繹《絲路草原》

2018-11-19 08:58:5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馬頭琴呼麥述説草原故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民樂團演奏蒙古族傳統宮廷音樂《阿斯爾》。蔣迪雯 攝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繁華都市裏,關於草原的樂章正在奏響……11月18日晚,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在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臺上,演繹了一台民族管弦樂音樂會《絲路草原》。

  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是當今國內唯一一支以蒙古族傳統樂器馬頭琴為主弦樂,火布思、雅托克為彈撥樂聲部,畢秀固爾、布列號、牛角號為管樂聲部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多聲部專業民族管弦樂團。此外,樂團還擅長蒙古族特色樂器四胡、三弦、陶布秀爾、冒敦潮爾、呼麥、蒙古族長調演唱等音樂形式。多年來,樂團致力於民族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傳承與創作,積累了一大批風格各異的音樂佳作。

  來自草原的兒女們,拉起馬頭琴,唱起長調和呼麥,將觀眾從都市帶到了草原。昂沁組合年輕的小夥子們,帶來呼麥演唱《四座山》和《老黃馬》。昂沁組合曾憑藉這兩首曲子,從十余個國家的120名選手中脫穎而出,在圖瓦共和國第六屆呼麥大賽上獲得一等獎。呼麥演唱者多為男性,女聲非常少見,原生態女子呼麥組合蒙古利亞帶來的《讚馬》令觀眾驚嘆。這首呼麥作品由蒙古民歌改編而成,以呼麥的各種形式和技巧及獨有的説唱方式給聽眾講述了一個關於馬的故事。女聲演繹凸顯出蒙古族女性胸懷寬廣、英姿颯爽的一面。各具特色的民族樂器在舞臺上集中亮相,充分展現了草原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音樂的多元文化特質。比如,蒙古族傳統宮廷音樂《阿斯爾》,充滿了蒙古族的音樂風格,但同時也吸收了漢、滿等民族音樂元素,展現出廣泛的相容性和獨特的民族性。

  音樂會上還演繹了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團長、作曲家葉爾達創作的多部優秀作品,包括馬頭琴與樂隊《駿鬃飛》、民族管弦樂曲《絲路草原》《千里草原》等,展現了內蒙古人民對草原和生命的熱愛,以及草原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音樂的美好交融。值得一提的是,葉爾達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係,充滿了“上海情結”。

  去年,為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七十週年,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亮相第十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獻演了一場精彩的演出《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觀眾記憶猶新。今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成為繼無錫、寧波、合肥之後,上海國際藝術節第4個分會場,上海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攜手指揮家湯沐海,與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交響樂團一同為內蒙古觀眾獻演“草原之聲·廖昌永獨唱音樂會”。音樂的交流,正讓都市和草原的距離越來越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