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山西品牌行 正文

品牌行成為山西經濟轉型新杠桿

發佈時間:2017-06-26 13:25:42 | 來源:人民網 | 編輯:郭婧 | 責編:石麗敏

  人民網太原1月14日電(李夢文)“必須闖出一條科學發展、多元發展的新路子”。面對山西經濟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山西省商務廳積極探索,于2013年啟動了“山西品牌中華行”,2015年“山西品牌絲路行”、“山西品牌網上行”也陸續啟動,其中絲路行一路披荊斬棘,帶著山西品牌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走出國門。思路的創新、模式的創新,推動山西擴大開放、全面發展;觀念之變、行動之變、形象之變為山西轉型發展蹚出一條金光大道路。

  山西求變:“3.0版”絲路上全新一躍

  2015年10月31日,在一首首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山西樂曲中,“山西品牌絲路行(意大利站)”在米蘭落下帷幕,這是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故鄉,像那些走西口的先輩一樣,山西品牌一路遠行,在匈牙利、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再次留下自己的足跡。

  “今天,我們循著前輩晉商的足跡,再啟新絲路,”山西省副省長王一新説:“絲路一步,品牌一躍”,對於山西來説,這一躍有著太多的內涵,為朋友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山西、品鑒山西的窗口,搭建起一座深化合作交流的橋梁。”

  説起山西與絲綢之路的淵源,可追溯久遠。西元455年,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統一了中國北方的北魏王朝重續絲路,在直接的交往斷絕了很長一段時間後,波斯使團帶著玻璃製品工藝再一次踏足中華,目的地——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

  十八、十九世紀,山西商人帶著從中國南方收購的茶葉,一路向北向西,將“中國商品”分銷向喀山、莫斯科,以至西歐諸國。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時,稱讚這條“萬里茶道”為溝通中俄的“世紀動脈”。

  “山西這個地方不適合産茶葉,但為什麼山西商人能夠在明清和近代時期成為最大的茶商,很重要的原因就像李克強總理所指出的‘無中生有’,我們這裡沒有茶葉,但是我們可以去別的地方販運茶葉,體現了晉商艱苦奮鬥的創新精神,”山西財經大學晉商研究院副教授喬南表示。

  當“煤炭”這一品牌無法再擎起山西經濟全面、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大旗時,發揚晉商艱苦奮鬥的創新精神,搶抓機遇,順勢求變,成為山西全省的共識。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山西品牌中華行”在新絲路上再度揚帆遠航。

  運城“趙氏四味坊”麻花六代傳人趙天錄帶著打造麻花第一品牌的雄心,隨著“山西品牌中華行”、“山西品牌絲路行”一路走來,“幸福的煩惱”也隨之而來:産品量太少了,不夠賣。興奮之餘,趙天錄很清楚這一切的喜悅都源於品牌行這個活動,“雖然我們有著中國非遺目錄“唯二”面點的優勢,但如果沒有這個平臺,我們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品牌之躍,千年夢圓。從山西品牌中華行、網上行,再到絲路行,山西省把引導企業走出去作為政府轉變職能的抓手,創新模式,搭建起政府搭臺、企業主導、産業支撐的平臺,正在實現“3.0版”絲路上全新一躍。

  企業之變:從賣産品到強品牌

  從國內到國外,“山西品牌中華行”“山西品牌絲路行”步步為營,收穫滿滿。

  2013年,“山西品牌中華行”現場銷售1266.4萬元,簽訂供貨合同8.5億元。2014年,擴展到香港、澳門,現場銷售755萬元,供貨合同9.63億元。2015年首次“抱團”走出國門,6月16日,匈牙利站,1080多個外國參展商對接,16家參展企業現場成交182.8萬元人民幣,14家企業簽訂意向合同1.57億元;吉爾吉斯斯坦站,贏得中亞市場青睞,現場交易29.2萬元,意向投資合同2.1億元;俄羅斯站在莫斯科紅寶石展館登場;11月,意大利站……

  “品牌長征”之前,雙合成的銷售額是一個億,現在穩穩跨過3億元大關。

  亨力晨不銹鋼製品創意設計有限公司在匈牙利成功簽約3000萬元人民幣合同;

  山西瑞飛機械在吉爾吉斯斯坦簽訂4212萬元的貿易合同……

  “企業插上了飛翔的翅膀。”即便是名聲在外的山西老陳醋企業,也通過這些推廣被更多的批零商、消費者接受。山西水塔醋業股份有限公司武振宇表示:“活動具有客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高度集中的資源優勢,不僅可以高效推廣我們水塔的産品,提高水塔的知名度,還能為水塔提供技術與服務的機會,增強了水塔在行業內的綜合競爭能力。”

  有著“中華老字號”名頭的廣譽遠國藥,跟著品牌行的步伐加速重振輝煌,銷售收入連年翻番,230多家國藥堂、國醫館覆蓋17個省會城市。“去年實現利稅3000萬元,今年上半年就超過去年全年。”負責人喜悅溢於言表,“這與山西省商務廳的引導,挑大梁有很大關係。”

  小産品、好産品怎麼能有大市場,在“一煤獨大”的山西,這並不是一道簡答題。山西省商務廳廳長孫躍進舉例説:“鎮江醋年産30萬噸,行銷全國,甚至全球,山西醋年産80萬噸,輻射卻限于周邊省份,問題出在哪?在行銷,在推廣,更在觀念。”

  單以數字來看,品牌行的成績單十足漂亮,然而銷售額之外的收穫更加可貴。品牌行到海南的次日,艱難談判月余的購銷合同順利簽訂,山寶公司總經理劉偉感觸頗深,“企業銷售增量有跡可循,無形的是品牌提升,優質産品加上政府背書,經營者、消費者信心增加。品牌認同度、傳播率和市場份額,才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

  商品暢銷、品牌馳名的背後,還有企業家的成熟。“從賣産品、推産品,再到簽合同、強品牌,最後是深研討,他們關注的重點一直向上變化,這是企業騰飛最強勁的翅膀。”太原市商務局負責人多有體悟。

  政府之變:從展銷會到新名片

  觀念決定方向,思路決定出路。

  從“山西品牌中華行”到“山西品牌網上行”,再到“山西品牌絲路行”,一個當初以促進擴大消費為單一目的活動,之所以可以拓展成擴大山西對外開放,強化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舉措,關鍵因素是政府部門自覺把職能從注重管理向引導服務轉變的結果。

  前山西省省長李小鵬連續三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山西品牌中華行”,並強調,“山西品牌中華行”活動很好,要一站一總結,站站有創新,要把活動本身做成品牌。” 2015年更明確指出,把“山西品牌中華行”當成拉動經濟的有力抓手,作為經濟轉型的一個杠桿。

  2015年7月,山西省政府發佈《關於全面擴大開放的意見》,牢牢把握“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成為山西全面擴大開放的首要任務,明確提出打造“山西品牌絲路行”開放新名片。

  山西省商務廳廳長孫躍進在介紹2015年山西品牌中華行和絲路行時驕傲地表示,2015年的“山西品牌中華行”、“山西品牌絲路行”在規格上將有所升級,即從商務部門主辦,升級為省人民政府主辦;活動範圍擴展為“一帶一路”,規模擴大到90家企業,16大類、2200種商品,創下歷年之最。目的就是要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深入推進品牌建設,提升山西品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力和市場佔有率,讓更多山西企業走出去,從而實現擴大開放的目標。

  同樣豐富的,還有實現形式。從小規模的集中展示,到參與高規格的西洽會、津洽會、東北亞博覽會、中國——亞歐商品貿易博覽會等等,再到打造本地的山西省文化産業博覽會。走出去輔以引進來,如同三百年前晉商匆匆卻堅定的步履,也如同當年商幫的地域分工,山西各市間的“競爭”也前所未有地躍然而顯。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