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 追尋八路軍的足跡
位於王家峪村的八路軍總部舊址。
楊尚昆用過的鐵水壺。
歷史回顧
八路軍總部從1937年8月25日在陜西省涇陽縣雲陽鎮正式成立,到1945年8月20日正式撤銷前方總部機關,先後轉戰陜西、山西、河南、河北4省35縣,只有5個縣曾經重復進駐:沁縣兩次進駐、襄垣兩次路居、黎城三次路居、遼縣三次進駐,唯有武鄉是五次進駐。武鄉之所以成為華北抗戰的指揮中心,成為領導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核心地區,離不開八路軍總部的多次駐紮。八路軍總部從1937年首次進駐武鄉,到1942年最後一次離開,先後進駐了五次。第一次,1937年11月14日從榆社縣城到武鄉駐東村,1937年11月15日離開轉移至沁縣開村;第二次,1938年4月10日從沁縣小東嶺到武鄉先後駐馬牧、義門、寨上,1938年5月23日離開轉移至沁縣南底水;第三次,1939年7月15日從黎城霞莊村到武鄉先後駐磚壁、王家峪、石甕,1940年10月14日離開轉移至黎城縣西井村;第四次,1940年10月22日從黎城縣西井到武鄉先後駐拴馬、宋家莊、磚壁,1940年11月4日離開轉移至黎城縣仟仵村;第五次,1942年5月27日從遼縣(今左權縣)武軍寺到武鄉駐磚壁村,1942年6月17日離開轉移至遼縣麻田鎮。八路軍總部五次進駐武鄉,在武鄉縣境內總共駐紮536天。
現狀瀏覽武鄉紅色旅遊創佳績
據武鄉縣委宣傳部長李軍印介紹,近年來,武鄉縣充分發揮知名的革命老區優勢、獨特的紅色資源優勢和便捷的交通區位優勢,深入挖掘最能體現武鄉文化旅遊形象的八路軍文化旅遊産業,堅持文化引領,舉全縣之力打響全國紅色旅遊第一品牌,打造全國著名的紅色旅遊基地、全國唯一的八路軍文化基地、全國知名的紅色文化産業基地,集中精力包裝、推介和挖掘了一批文化旅遊産業項目。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太行龍洞、八路軍文化園先後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實施建設了八路軍文化園、遊擊戰體驗園、《太行山》大型實景劇等一批文化旅遊産業重點項目。成功舉辦了六屆八路軍文化旅遊節,邀請全國黨史、抗戰史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在該縣舉辦了六屆“八路軍文化研討會”,進一步提升了革命老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老區轉型發展。2016年接待遊客315.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4.04億元。
○實地採訪
7月4日,山西晚報記者來到革命老區武鄉縣,尋訪當年的八路軍總部,追尋馳騁太行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將士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的足跡。
武鄉的歷史地位非常突出
“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1940年5月,朱德受命返回延安,中途回望巍巍太行,揮筆寫下這首《出太行》,堅信抗戰必將取得勝利。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位於太行山麓的革命老區武鄉縣,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八路軍抗戰歷史博物館”,還被稱作“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是與井岡山、延安、西柏坡齊名的紅色搖籃和革命聖地。“八路軍總部作為八路軍最高指揮機關,其選擇駐紮地是十分謹慎的。無論是從戰略上、政治上都要充分考慮。八路軍總部在8年轉戰中總共走過35個縣82個村莊,僅在武鄉就走過9個村莊。作為進駐次數最多和走過村莊最多的縣,武鄉在抗戰中的歷史地位是非常突出的,是其他縣無法相比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史料研究部主任郝雪廷説道。
武鄉是天然的遊擊戰場
提及八路軍總部首次進駐武鄉,郝雪廷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他説,1937年11月14日晚上,八路軍總部首次進駐武鄉,第二天就走了,但是這個晚上奠定了多次進駐的基礎。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政治部主任任弼時,為加強與第二戰區的聯繫與溝通,親率總部機關進行戰略轉移,于1937年11月14日經榆社縣城,首次進駐太行腹地武鄉縣東村。當天武鄉黨組織接到冀豫晉省委的通知:八路軍總部機關即到武鄉,請組織歡迎。中共武鄉縣臨時工委、縣犧盟會、縣人民武裝自衛隊領導,立即通過各種渠道,發動農民、學生雲集街頭,熱烈歡迎八路軍。縣城附近各處貼滿了歡迎八路軍的標語,“歡迎救國救民的八路軍!”“歡迎抗日紅軍!”“紅軍是抗日先鋒隊!”“八路軍是人民的軍隊!”……這天晚上,政治部主任任弼時同志為了深入了解武鄉情況,選擇了農民段昌先家的土窯洞。他在這眼土窯洞裏,會見了中共武鄉縣臨時工委書記、抗日自衛隊隊長王玉堂,縣委組織委員、犧盟特派員韓鴻賓,縣委委員、中區中心支部書記武三友。王玉堂是知識分子,韓鴻賓是閻錫山政府委派的官員,武三友是雇農。找來這樣三位同志,可以代表武鄉各階層的進步人士。任弼時同志一邊認真地聽他們的講述,一邊不時地做一些記錄。任弼時同志繼續詢問了許多問題,最後鄭重表示,“武鄉的地理條件是個天然的遊擊戰場;武鄉的自然條件是個天然的糧米之倉;武鄉的民眾是英勇的、好勝的,不愧於這個名字,武鄉,真是尚武之鄉呀。”夜已過半,任弼時同志戀戀不捨地送走三位客人。通過認真調查,任弼時同志對武鄉的情況做了充分了解:一是地理條件優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二是武鄉建黨早,群眾基礎好;三是人少地多,糧食産量頗豐,且地下資源豐富,便於軍隊駐紮;四是目前已經形成了群眾抗日高潮。15日早晨,總部機關按照預定計劃行程,離開東村向南進發,當晚抵沁縣開村。八路軍總部機關第一次進入武鄉,雖然僅僅駐紮一天,但這一天卻有著非凡的意義。正是這一天,任弼時同志對武鄉的詳細了解,成為八路軍高級指揮機關以後數次進入武鄉,把武鄉作為八路軍指揮華北抗戰的戰略支點和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神經中樞的主要依據。在這裡,八路軍總部運籌帷幄,直接指揮三師之眾,在狼煙四起的華北大地上廣泛發動群眾,壯大武裝力量,普遍開展遊擊戰爭,開創華北敵後廣大的抗日根據地。
一把鐵水壺,楊尚昆用了一年半
據了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館藏革命文物3000余件,尤其是30多件國家一級文物非常引人注目。郝雪廷指著一把鐵水壺對記者介紹説,這是他2003年在武鄉縣煙裏村了解抗戰歷史時,在房東韓步霄家徵集回館的。只見這把水壺口徑8釐米,高34釐米,重500克。1938年11月,原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劉少奇調任中共中原局書記,中共中央決定副書記楊尚昆接任北方局書記一職,主持北方局的全面工作,北方局機關跟隨八路軍總部行動。中共中央北方局與八路軍總部轉戰進入太行山區的潞城縣境內。面對嚴峻的形勢,楊尚昆于7月15日率北方局機關轉移至武鄉縣煙裏村,與八路軍總部駐地磚壁村隔溝相望。當時,中共中央北方局是保密機關,其名稱只是對內,對外稱為野政二梯隊,楊尚昆就以野政二梯隊主任的身份活動。所以,人們也不知道楊尚昆同志的正式職務,都叫他楊主任。這一段時間,楊尚昆同志工作特別忙。房東韓步霄見楊尚昆同志每天忙到深夜,一到晚上就用這把鐵水壺給他燒一壺開水,送到他的辦公室兼臥室。韓步霄還提醒楊尚昆同志,工作的時候記得多喝點開水,臨睡的時候還可以用剩下的水燙燙腳。就這樣,楊尚昆同志前後在韓步霄家住了一年半時間,一直使用這把鐵水壺。
探訪八路軍總部舊址
“太行山上刮秋風,中秋佳節倍思親,今兒想起了八路軍,他是俺們最可愛的人,吔呀嗨!”一首《我們想念八路軍》,唱出了革命老區王家峪村民與八路軍的魚水深情。7月4日上午,記者出了武鄉縣城,沿鄉間小路來到八路軍總部王家峪村,這裡曾是指揮全國人民同日寇浴血奮戰的大本營。剛進王家峪村口,就見坐北朝南的三座普通民宅,靜靜地並列坐落在一個狹長的山谷中。民宅的大門樓兩側挂著兩個大紅燈籠,門楣上“八路軍總部舊址”七個大字赫然醒目。記者走進低矮的大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常見的農家四合院。兩進白壁黑瓦的乾淨院落,很是沉靜。小院裏面房連著房,依山處有8孔窯洞。20平方米左右的小院子有兩棵柏樹,兩棵丁香,地上鋪著青磚,打掃得乾乾淨淨。走進窯洞,窯壁上分別挂著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照片。土炕、油燈、舊式桌椅、粗布被褥,一切都是那樣的平凡。離開王家峪村,郝雪廷和記者前往了磚壁村,併為記者還原了當年八路軍進駐武鄉縣的路線圖:1938年,八路軍總司令部隨同一二九師開始挺進晉東南,當年4月從沁縣小東嶺進入武鄉縣。“進駐武鄉後的八路軍總部,在磚壁村駐紮時間最長,經歷的歷史重大事件最多。八路軍總部之所以選擇磚壁村,是因為這裡三面臨崖、溝壑縱橫,僅有靠西一條峽谷小道與外界相通,易守難攻,是天然的戰略要地。從1939年7月至1942年5月,八路軍總司令部3次進駐磚壁村,指揮軍民在華北敵後進行了一系列著名戰役和戰鬥,彭德懷、左權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此召開高級幹部會議。因為磚壁村地勢較高、乾旱缺水,八路軍總部曾轉移到十幾公里外、地勢較低的王家峪村,駐紮了3個多月,後因戰爭需要,又返回了磚壁村。直至1942年,總部又轉移到左權縣麻田村。據史料記載,抗日戰爭中,僅在武鄉境內進行的大小戰鬥就達6368次,殲敵28800人。有很多重要戰役,都是在這裡發生或指揮完成的。如長樂之戰、關家垴殲滅戰、南關奇襲戰、黃崖洞保衛戰等。(記者張文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