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 正文

翟紀亭開啟的“土墩子經驗”

發佈時間:2017-07-10 16:10:05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郭婧 | 責編:石麗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7_2

翟紀亭在向兵團援疆辦、山西前指、省委組織部彙報援疆工作。

  一場暴雨過後,運城的天氣悶熱而潮濕。

  “新疆的天氣可不像咱們這兒,是特別幹爽的熱,讓人很舒服。”已經援疆回來1年半,現為平陸縣委副書記的翟紀亭説起援疆的日子,依然很激動。“我最大的收穫是3年援疆經歷,成為我人生的一座富礦。”

  2011年8月,從鄉鎮書記選拔到運城市直工委任副書記的翟紀亭,習慣了鄉鎮工作的繁瑣和忙碌,調換了新崗位的他有點“不適應”。

  2012年5月8日,經過自願報名後,翟紀亭被派送到新疆第六師土墩子農場,僅有5000余口人,是個純農業種植的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初到新疆,翟紀亭和大多數人一樣不適應那裏的乾燥氣候,感冒,牙疼,嗓子幹痛,皮膚破裂;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熟悉的人,整整一個月,翟紀亭才緩過勁來。

  翟紀亭被任命為新疆兵團第六師土墩子農場黨委常委、副政委,主要負責衛生、教育。在一番詳細了解之後,翟紀亭得知,多年來,土墩子農場醫院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有醫院,沒醫生;有醫生,沒病人;有病人,沒藥品。”職工群眾缺乏對醫院的信任,醫患關係緊張。農場學校生源流失嚴重,人數最多時有800多人,到2012年年初只剩下400余人。

  “來團場工作的時候,我就用3個問題來鞭策自己,來疆為什麼?在疆幹什麼?離疆留什麼?”翟紀亭説。

  “既然來了,就一定要為團場做點什麼、留下點什麼。”於是,他通過與農場領導座談,與教師醫生溝通,走進農家小院、田間地頭與職工群眾交流,土墩子農場的短板與需求漸漸清晰起來。而運城市的文化衛生方面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優秀的教育和醫療人才是最有保障的。

  “急需教育醫療人才。”找出癥結之後,翟紀亭寫出了一份厚厚的調研材料向運城市反映情況,並要求“要從最好的學校選派最好的老師,從最好的醫院選派最好的醫生”。

  2012年的國慶節剛過,運城市派出的12位教師、4位醫生就來到了土墩子農場。

  這是翟紀亭的自選動作,也是運城市的自選動作,當時在第六師甚至是整個兵團都前所未有。

  隨著援疆人才的到來,翟紀亭申請資金,給援疆人才專門請廚師做家鄉飯,安裝網線、電視,每天晚上帶領大家打球、排練文藝節目,讓大家聚在一起互相陪伴;每週談話一次,互相鼓勵,交流感受,為援疆人才營造家一樣的氛圍。

  按照規定,援疆醫生一年一輪換,援疆教師一年半一輪換,但翟紀亭覺得不合適,“對於有家的醫生來説,一年的時間有點長,好醫生有顧慮不願意來,我就申請改成醫生半年一輪換,這樣不僅增加了醫生的積極性,還讓團場醫院缺的科目都能輪換上。援疆教師我是改成一年一輪換,因為一個老師帶一個學年正好,這樣,學生們也不至於半截換老師,出現不好適應的情況。”

  經過慎重思考,翟紀亭制訂了“一對一”幫扶計劃,讓援疆老師在自身教學工作之外,從備課、上課、聽課、評課等各個環節對團場青年教師進行輔導,通過講公開課、示範課、評優課,從整體上提高本地教師的水準和能力。援疆醫生同樣盡己所能,通過“傳幫帶”來培訓醫務人員,定期給醫護人員開展專題講座,完善醫院內部管理制度。“人走了,東西不能走,理念制度要留下來。只有這樣,援疆才能達到效果。”

  在援疆的3年裏,翟紀亭充分利用運城市豐富的教育醫衛資源實行人才援疆,探索出一條別樣的援疆之路。截至目前,累計組織運城教師39名、醫生27名到土墩子農場開展支醫支教工作,連續兩年農場中考成績在全師14個農牧團場排名第一。農場幼兒園適齡兒童入學人數從2012年年初的86人增加到2014年的220多人。並創建了農場醫院的婦産科,規範了檢驗科、B超室,醫院門診量比援疆前增加了2.6倍。(記者 王荔)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