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低碳發展經驗享譽國際學術界
近日,山西省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武東升的論文《中國的低碳革命》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網站發表,歐美許多高校和機構進行了連結和轉載。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環境與資源項目主任亨利為論文作序。認為論文“專注于能源、環境議題,闡述了在該領域的真知灼見和結論。論文極具價值,不僅在於它為美中兩國的官員和學者提供了對這些議題的更好的理解,還在於它提供了有助於兩國正在進行的政策辯論的重要問題的觀點”。論文的發表引發了廣泛關注,成為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成功典型。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國際社會攜手應對。論文以山西為例進行了剖析,認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平衡經濟發展和低碳轉型至關重要。既要實現低碳發展,又要以此為動力推動山西經濟發展。山西實施低碳發展戰略,要將現實經濟特徵與歷史上對煤炭資源産業的高度依賴結合起來。實現低碳發展目標,需重點從以下六大方面佈局:
一是從戰略高度重視低碳發展;二是創新機制體制,實施九大制度。即:建立健全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制度,建立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與核算制度,建立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直報制度,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參與全國碳交易市場,建立經濟、環境、政治方面可行的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建立溫室氣體排放許可制度,建立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評價制度,實施標準、標識認證制度;三是合理控制並優化高碳産業,激活低碳産業;四是優化傳統能源,積極發展新能源;五是強化科技創新,探索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六是推進各類節能減排協同共進。
論文的核心觀點是,山西是中國能源生産消費大省和碳排放大省,也是中國的一個縮影。作為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試驗區,低碳發展既是山西轉型的方向,也是山西轉型的動力。論文指出,要歷史地、辯證地認識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科學把握未來發展趨勢,是中國走低碳發展道路的關鍵。建立在歷史史觀和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低碳發展道路,是中國成功完成低碳革命、實現國家能源戰略的不二法門。
受哈佛大學邀請和全額資助、國家發展改革委委派武東升曾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訪學,是哈佛大學“中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員項目”的第一位研究員,哈佛大學Belfer科學和國際事務中心高級訪問學者,哈佛大學Ash民主治理和創新中心高級訪問學者。應邀在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發表《低碳發展的國家戰略》、《中國低碳革命:政策、實踐和展望》演講,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新聞時刊》、美國《能源觀察》、《僑報》、《華爾街見聞》等媒體作了專題報道,在理論與政策界都産生了深遠影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