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大佛”的遠古詩跡
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勖,沙陀族人,其父李克用因鎮壓黃巢有功,獲授河東節度使又進封晉王坐鎮太原。後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克用故世前賜存勖3支箭,囑其“無忘乃父之志”,滅梁報仇、恢復唐室社稷。此後存勖供箭太廟,每用兵隆重請出背負“前驅”,得勝後祭告奉回。經15年征戰達成目標,建立後唐王朝,定“龍興”之地太原為“北京”。
李存勖足智多謀,勇武善戰,但也工詩詞曉音律,傳世雖然不多,篇篇堪稱上品。這首《題北京西山童子寺》則為太原的名勝留下一段珍貴的遠古詩蹤。可惜的是,稱帝之後卻溺于“歌舞俳優之戲”,還親扮丑角恣意玩樂,致朝綱弛廢,動亂頻發,最終被殺。歐陽修《新五代史》中曾深嘆其前後反差,並總結出一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經典名言。
童子寺在何處?據唐僧人道世《法苑珠林》載,“并州城西有山寺,寺名‘童子’,有大像坐高一百七十余尺”,唐高宗“顯慶末年巡幸并州”與皇后武則天“親到此寺”,又到更有“大像高二百尺”的“北谷”開化寺拜謁。返長安後特賜大袈裟兩領,遣使“馳送二寺”大像。大像“披袈裟日”,五色光“從旦至暮”,“流照崖岩,洞燭山川”,瞻拜者成千上萬,絡繹不絕。這兩座大像,一座無考,一座就是近年重新修復的“蒙山大佛”。
又據日本名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載,其人訪童子寺時目睹“兩重樓殿,滿殿有大佛像”,又見碑文雲“昔冀州宏禮禪師來此山住,忽見五色光明雲從地上空而遍照”,雲中“有四童子坐青蓮座遊戲,響動大地,岩巘頹落”,崩裂處“有彌陀佛出現”,善男信女“盡來致禮,多有靈異”,禪師遂請建寺“號為童子寺”。《太原縣誌》還有一説,即南北朝北齊天保七年起建此寺之際,“時有二童子見於山”,“又有大石儼若世尊”即釋迦牟尼“儀容”,“即鐫為像,遂名童子寺”。存勖此詩雖未提及大佛,卻也非常精彩地描寫了當年此處秀麗無比的景觀。
昔時童子慕清閒,(當年有童子愛慕這裡的清凈安閒)
今古猶傳在此山。(今古相傳仍然修煉在此處深山)
百派崢嶸流海內,(上百道河川曲曲彎彎流過了大地)
千溪突屼透雲間。(數千條小溪奔突飛蕩直下雲端)
猿啼嶺上深幽靜,(群猴的啼叫越顯得嶺上幽邃靜寂)
虎嘯岩邊去復還。(似還有斷續虎嘯起落在遠方的岩邊)
愐想翠花崚谷變,(想幾代王朝已如高峰化谷般輪換)
空留禪室喜登攀。(空留得説佛誦經的禪堂供人遊樂登攀)
童子寺金太祖天輔元年毀於兵火,明代嘉靖初年重建,後漸荒廢,但尚存千年燃燈石塔等遺物。(張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