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三晉 正文

陶寺北墓地遺骨之謎有望揭開

發佈時間:2017-07-19 17:49:17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郭婧 | 責編:石麗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_1

DNA提取溶液。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_2

陶寺北墓地中發掘出的镈鐘。 圖片由陶寺北考古隊提供

  山西日報訊(記者孟苗)這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座古墓,它是陶寺北春秋晚期一座高等級的墓葬,顯示了墓主人顯赫的地位。在這座墓葬中,有一具女性的“特殊”骨骼,她究竟是誰?正值壯年的她為什麼會突然死去,她腹中的胎兒又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6月26日,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體質人類學專家從這具骨骼上成功提取了純凈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溶液,將進行測序和研究,希望能夠對這兩千多年前的人骨進行親子鑒定。

  陶寺北墓地位於山西襄汾縣城東北約7公里處,墓地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400米,總面積在24萬平方米左右。目前,已探出墓葬1283座、車馬坑8座,墓葬從早到晚由西北向東南排列,從兩周之際延續到戰國時期。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第三次進行發掘,共發掘春秋晚期墓葬5座,其中大型墓葬2座,小型墓葬3座。特別是Ⅲ1號墓,墓中出土的隨葬品數量之多,青銅壺之碩大,紋飾之精美,銅質之上好,處處彰顯了墓主人地位的顯赫。墓中除了5件列鼎,還發現了代表身份等級的編鐘,墓主人是一女性,30歲出頭,腹部有一胎兒,骨骼保存較差,松脆易斷。

  Ⅲ1號墓中的特殊情況,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考古隊長王京燕非常意外。她説:“因為胎死腹中的情況是有的,在小型墓葬中發現過,但高等級的墓葬中骨骼很難保存下來。這位被厚葬的年輕女子,已經身懷六甲。為此,我們利用套箱,將其整體搬遷到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進行進一步的保護和研究。”

  6月5日,吉林大學體質人類學專業的博士生韓濤及師妹來到了山西侯馬,他們對Ⅲ1號墓出土的人骨中的胎兒進行取樣,樣本帶回吉林大學實驗室進行進一步研究。

  考古人員表示,如果這對母子DNA保存非常完好,就可以進一步確認他們眼睛、頭髮的顏色等。如果能夠獲得她的牙齒的話,便可進一步判斷,她生前感染了哪些細菌或者是病毒,這對她的死因就有了進一步的論證。

  6月26日,在經過了一系列複雜的操作後,考古人員終於得到了胎兒純凈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溶液,對提取出的DNA,將進行測序和研究。

  王京燕稱,Ⅲ1號墓東側,有一座規模與之相當的墓葬,兩者東西間距10米,應該是一對夫妻並列的對子墓。因為被盜,目前該墓正在搶救發掘中。如果墓主人的骨骼能夠保存下來,也能提取出DNA,我們就有機緣與這個胎兒的DNA進行比較和研究,或許還能對這兩千多年前的人骨進行親子鑒定。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