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玩轉三晉 正文

晉陽八景之“雙塔淩霄”

發佈時間:2017-08-01 09:01:22 | 來源:山西晚報 | 編輯:郭婧 | 責編:石麗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6_2

太原雙塔

  “三晉樓城俯首看,一聲長嘯倚欄杆。振衣絕頂青雲濕,酌酒危峰白日寒。矗矗蒼龍擎宇宙,綿綿紫氣發林巒。我來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覺世界寬。”這是明代詩人李溥登臨山西太原永祚寺雙塔後的抒懷。“雙塔淩霄”是古太原八景之一,是山西久負盛名的風景名勝,雙塔也是太原市的城市標誌。

  《宋史》中記錄宋太宗平北漢後,有一句簡簡單單的“即命縱火”,卻是太原城兩千多年曆史中的最大轉捩點。元好問的《過晉陽故城書事》中可見端倪,“君不見,係舟山頭龍角禿,白塔一摧城覆沒。”自宋以後,太原一掃漢唐雄風,人才凋零,後繼乏人,尤其是明朝以後,更是人才稀少,太原士紳們深為不安,改變風水成為他們最終選擇。根據永祚寺碑記記載,按照風水家的解釋,太原西北高於東南,“左痹不勝右”,所以“文明不開”“其民摯悍”,因為“奎星”所處的方位地勢較低,文運難以興盛,必須在太原城東南一帶建造高塔,才能彌補地形上不利於文化發展的不足,興盛士風,多出讀書人,也就是所謂的“開山川之形勝,創文運之興盛。”1599年,太原士紳推舉傅霖(傅山的祖父)為首事,集資在太原東南郝莊的向山腳畔興建文峰塔,同時還依塔興建了永明寺。1608年,明萬曆皇帝的母親慈聖皇太后李氏助資修建“宣文塔”,4年後建成。兩塔一線指向東南方向。《禮記》中言:“天地溫厚之氣始於東北而盛于東南,此天地之盛德氣,此天地之仁氣也。”“氣”是道家思想的特徵,雙塔走向指向東南巽方,體現了古人興文運崇尚和祈求東南之氣,寓意“紫氣東來”。

  淩霄雙塔,高度分別為54.76米和54.78米,是太原現存古建築中最高的,兩塔猶如一雙孿生姊妹,相映成趣。雙塔的建造是根據當地日月出沒的時刻和方位,巧妙地規劃了兩塔的佈局。每逢農曆三月十六和七月十六的早晨,正月十四和九月十四或十五的傍晚,日出月落或月出日落時,日月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照射雙塔,使兩塔分別産生的倒影,在兩塔中心連接線上交合在一起,“日光月光同時照,東塔西塔影相交”,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所傳説的“雙塔交影”的奧秘。這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産。

  淩霄雙塔,還有一個美麗動聽的別稱——文筆雙塔。雙塔最初名為文宣塔,由於雄偉異常,雙雙聳立如筆,故有“文筆雙塔”之譽。每當晨光初照,雙塔的影子會投射到文瀛湖中,人曰:“雙毫蘸墨,文運興矣”。站在塔的頂層,憑著古老的塔身,居高臨下俯瞰太原全城,目睹晉陽風光,確如郭沫若所述:“遠望太原氣勢雄,汾河兩岸稻田豐。新興工業高精大,後繼英才專敢紅。”

  1949年,在解放太原的戰役中,地勢較高的永祚寺成為太原週邊的重要防禦據點,閻錫山在太原城垣週邊設置了雙塔寺要塞,國民黨的第四十三軍軍部就設在雙塔寺內。閻軍炮兵的觀察哨就設在塔上。當年,為了奪取雙塔寺要塞,解放軍偵察員曾化裝成和尚潛入寺內進行偵察。1949年4月,雙方為爭奪雙塔要塞發生激烈交戰,宣文塔中彈。解放軍經過浴血奮戰終於攻克雙塔寺要塞,打開了解放太原的門戶。被炮火擊傷的宣文塔在暮日斜陽間堅強挺立,歷經30多年風雨,1984年得以修復。

  1954年,為了紀念在解放太原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在雙塔寺南側修建了佔地374畝的烈士陵園。430名烈士長眠其中,每個墓冢呈正方形,磚砌,立墨玉臥碑。

  與烈士陵園一墻之隔的是雙塔寺,又名永祚寺。直指天宇的雙塔,氣貫長虹,寺內牡丹競相爭艷,遊客絡繹不絕,讓人很難想到這裡曾是戰略要塞。永祚寺的牡丹也是名聲遠揚。每年四五月間,人們總是蜂擁永祚寺,觀賞已有400多年曆史的明代牡丹“紫霞仙”。每年花期來臨,7株“紫霞仙”率先綻放,花團紫中透紅、紅裏發紫,最大的花朵直徑約20釐米,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寺院牡丹。除“紫霞仙”外,永祚寺還引進了姚黃、魏紫、二喬、洛陽紅、大胡紅等160多個品種共6500余株牡丹。每逢春夏之交,永祚寺內花團錦簇,香氣襲人。曾經戰火硝煙,如今花香滿園。

  1985年4月15日,太原正式公佈了中國第一枚市徽,圖案就是由雙塔、“並”字(太原的歷史簡稱)、煤層和火焰構成的,象徵著太原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煤炭資源豐富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建設蒸蒸日上的新氣象。一個標誌代表一座城市,雙塔便是這樣的,它承載著太原的厚重歷史和古老文化。(王欽)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