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
自1997年申遺成功以來,秉承“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在傳承中利用、在利用中傳承”的理念,在遺産保護、文化傳承方面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古城保護建設走過了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不斷提升的歷程。按照高起點、高標準規劃的要求,不斷完善古城保護、旅遊發展的規劃體系,並嚴格執行規劃、落實規劃。相繼編制完成了《平遙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平遙古城保護控制性詳細規劃》、《平遙古城環城地帶詳細規劃》、《旅遊目的地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整體性、全局性規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華夏文化遺産基金會、全球文化遺産基金會和同濟大學的支持下,編制完成了《平遙古城民居保護維修及環境治理管理導則》和《平遙古城民居保護維修及環境治理實用導則》,為古城民居保護修繕、環境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專業技術支持。在一系列專項規劃和技術規範的指引下,平遙古城採取了古城內部保護與古城週邊建設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古城的保護。
綠色平遙
——古城內部保護方面
在古城內部的保護上採取了以“點”為基礎、“線”為紐帶、“面”為突破、“全城”保護為終極目標,始終突出了古城的原真性保護。
(一)保護“點”,就是保護單獨存在的古建築、文物史跡。1998年以來,依據山西省人大頒布的《平遙古城保護條例》,先後對古城墻、雙林寺、鎮國寺、清虛觀、金莊文廟、日升昌、慈相寺等國、省保單位,以及一批縣保單位進行了全面保護性搶修,對縣衙署、城隍廟、文廟、城樓等進行了復原。2010年,開始啟動實施古城旅遊文化國際化項目,修復了賀蘭仙橋、吉祥寺、文廟雲路等一批古遺跡,使古城典型明清建築格局更加完整展現。2016年,城墻內墻除險加固工程全面推進,清涼寺、雙林寺安防工程基本完工,搶險修繕縣保單位7處。特別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全球遺産基金會支持下,出臺了古城內傳統民居保護修繕補助辦法,即縣財政對修繕民居按照每平方米400元到1400元的標準給予定額補助。截止2016年,縣財政共投資800余萬元,修繕68所院落400余間民居。這一做法既贏得了古城居民的稱讚,也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基金會等國際組織的高度關注和肯定,並給平遙古城頒發了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優秀項目獎”。
雙林寺
(二)保護“線”,就是保護相聯成線的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歷史遺存的同時,特別注重古城內不同時期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先後對南大街、東西大街、北大街、衙門街、城隍廟街等歷史街區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全面維修。對以“土”字街兩側為主的100余處典型民居進行了騰遷維修。以范家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為範例,啟動實施了歷史街區綜合整治,探索在古城內打造古民居體驗交流帶,以形成古城完整的歷史脈絡。
夜景中國年平遙
(三)保護“面”,就是從減壓、整治入手,整體提升古城形象。平遙縣立足古城由社區向景區的轉變,啟動了古城內機關、企事業單位搬遷。大大緩解了古城保護壓力。同時,下大力對古城內近200條中小街巷實施了以硬化纜化改造為重點的中小街巷整治。為緩解古城保護、城市建設、旅遊發展的資金壓力,平遙縣實施了古城旅遊服務基地停車場及遊客中心等6個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古城內吉祥寺等4條歷史街區保護與修復項目以及古陶一中遷建等3個配套項目,極大地完善了古城旅遊的基礎設施和環境面貌。對古城內與古城風貌不相協調的近現代建築,有選擇性地實施拆除,騰出空間,規劃建設華林園、上東門停車場等一批集休閒、生態、停車為一體的公共服務空間,古城旅遊基礎設施及配套功能日趨完善。對170處消防栓進行了全面維護保養,建設了1處消防加壓泵站和1800立方的蓄水池,免費為古城內居民配發9000多具滅火器,從古城內的重點街巷做起,延伸到6700多戶居民院落,實施了電力主管網增容和居民電力線路改造工程,極大地提升了古城消防安全防範水準。
日升昌票號
平遙縣委、政府明確提出了要繼續依法加大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修訂完善《平遙古城保護條例》,以古城保護、安全消防建設為重點,疏解人口壓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危房改造,加強執法監管和居民教育,遏制亂拆濫建,控制城內商業過度開發。強化安全防範,推進遺産地的文物修繕、技術保護、陳列展示、環境整治等工程,全面提高平遙文物保護管理利用整體水準。
——古城週邊建設方面
古城保護必須堅持以古城周邊整體協調的風貌展現古城特色,反映歷史脈絡。平遙古城的整體週邊保護邁出了“三步曲”。
一是古城環城地帶綜合整治。從“十一五”開始,平遙縣規劃投資30億元,分三期對城墻周邊100米至600米範圍內的不協調建築實施拆除,進行綜合整治。一期迎薰門廣場區域綜合整治已全面完成。二期從2009年開始,先後實施了環古城遊覽路、護城河保護復原、環城墻綠化等工程。建設了佔地25萬平方米的迎薰公園。三期規劃拆除環城地帶東段不協調建築,全面貫通環城路、護城河,打造環城景觀帶,在古城周圍打造完成了一條服務型文化帶和景觀帶。
二是惠濟河綜合治理。惠濟河位於古城東部,歷史上以“河橋野望”成為平遙“古十二景”之一,但因多年斷流,“河橋野望”的美景早已蕩然無存。為改善古城東部生態環境,2012年,全面鋪開了惠濟河綜合治理,完成拆遷16萬平方米,鋪開了惠濟河河道治理和景觀改造,7.2公里的河道治理和惠濟公園土建工程已完成。在此基礎上,將逐步打造沿惠濟河道由古城至梁村生態植物園的文化旅遊廊帶,形成世界遺産古城、田園生態慢城和文化旅遊廊帶三位一體的“兩城一廊”古城東部發展格局。
三是雙林新城建設。平遙的新城建設往北發展受到南同蒲鐵路的限制,往東發展受到惠濟河的分割,往南發展受大運高速公路的制約,未來城市發展的主攻方向在西南。大西高鐵已正式通車,規劃建設佔地16平方公里的雙林新城已啟動,將城市中心向西南拉伸4公里。概算投資3.5億元的平遙古城站站前廣場及雙林、文景大道已全面完成,初步搭起雙林新城框架,真正形成“古城古到底,新城新到家”的保護建設格局。
當前,以建設“大美古城,小康平遙,國際旅遊城市”為總體目標要求,平遙開展了一系列古城保護髮展措施,目前,新的《平遙古城保護條例》修定工作已接近尾聲,平遙古城遺産監測及傳統民居(院落)信息系統建設工程即將啟動,古城周邊一系列旅遊保護髮展建設項目正在穩步推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