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正文

杏花嶺區義務教育辦學模式經驗在山西省推廣

發佈時間:2017-08-07 13:31:27 | 來源:太原日報 | 編輯:薛陽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杏花嶺區義務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經驗在全省推廣

   建“緊湊型”大學區、辦“學校發展共同體”、“名校”集團化辦學,讓強校帶弱校、城區校帶動鄉村校,固化的師資得以流動起來,更多學生不費週折就能上家門口的好學校。不久前,在山西省義務教育辦學模式改革試點工作現場推進會上,杏花嶺區作為我市義務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的唯一試點,作了經驗交流。

  ◆“緊湊型”大學區優質資源效益最大化

  2015年9月,杏花嶺區教育局的“大學區管理制”正式實施。原羊市街小學更名為“新建路小學羊市街校區”,原西緝虎營小學更名為“後小河小學西緝虎營校區”,原國師街第二小學更名為“新道街小學國師街二校校區”。

  這次改變的不僅是校名,更重要的是內涵。“大學區管理制”中的“緊湊型”,即一個法人、多個校區,優質學校校長對學區實施統一管理,優質學校委派管理人員擔任成員校常務校長,學區內的人事編制、資金使用和資源調配等保持一致。

  大學區制管理改革實施以來,促進了不同層次學校的快速發展,實現了學校之間的共生、共享、共贏,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效益最大化,全區“擇校熱”“大班額”現象得到有效緩解。兩年來,新增優質教育學位6600個,惠及6600個家庭。

  ◆學校發展共同體 彌補教育短板

  “以強帶弱、以大帶小、以城帶鄉”是杏花嶺區辦學校發展共同體的基本原則。杏花嶺區教育局把全區小學劃分為7個發展共同體,初中劃分為3個發展共同體。

  學校發展共同體突破校際壁壘,促進學校橫向聯繫,優勢互補,構建有利於學區教育品質整體提升、學校辦學特色積極培育的生態環境。較之於“緊湊型”的大學區管理體制,學校發展共同體相對鬆散,既充分發揮“大學區制”的優勢,同時避免“一刀切”。

  各學校共同體開展集體備課、課例研討、主題辯課等教研活動,學科教研員深入學區進行專業指導,學區間開展同課異構等教學活動,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德育活動、安全教育活動都是整體部署,活動經驗成果共享。此舉對推進區域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效明顯。

  ◆名校集團化辦學 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總量

  2016年,名校集團化辦學作為第三種辦學模式應用而生。這種模式立足於充分發揮名校先進的辦學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課程教學、優秀的教師團隊等資源優勢,直接讓名校介入新建小區的新建學校,使“新學校”建設之始就是“好學校”,從而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總量。

  2016年9月,新建路小學富麗華庭分校、雙明分校和五一路小學富力城分校投入使用,新建路小學教育集團、五一路小學教育集團已經成型。這種辦學模式,由總校校長對整個學區施行統一管理,打破校際間的封閉僵化模式,實現對管理方式、教學研究、人事調配等內容的統一管理,保障新校高起點快速補齊弱校短板。

  集團內開展管理幹部與教師隊伍的深度交流,優質校輸出的骨幹教師人事關係可以保留在原學校,促進了現有優秀教師教學成果的轉化利用和相互交流,進一步優化了學區內的教師資源配置和學科結構。

  杏花嶺區教育局以實施“崇文重教”戰略為主線,以促進教育公平均衡為重點,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立足實際,精準發力,使上“家門口的好校名校”的學生人數增多,讓群眾極大地分享到義務教育辦學模式改革成功所帶來的紅利。(作者:弓鳳飛)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