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不帶錢 消費挺方便
“出門不帶錢寸步難行”,這句老話兒在過去講很有道理。而如今,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它已變得有些經不起推敲了。
“無現金日”是由微信支付倡導發起的全球移動支付的日子,時間定於每年8月8日。記者8日走訪太原市菜市場、便利店、餐飲機構等多個百姓消費場所發現,手機支付越來越常見。
菜市場:輕鬆“掃一掃”
位於眾紡路的蔬菜水果市場,擺放西瓜、蘋果等的攤位上少則散著一張、多則有兩張二維碼。“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想用哪個用哪個。”8日中午,一位賣西瓜的攤主熟練地舉起一張微信支付的卡片,在其報價的瞬間,顧客手機顯示已完成“6.4元”的交易。
“剛開始不懂怎麼操作微信支付,別的人都用上二維碼支付,我才學的,學會也容易。使用手機支付開始後,不會再和顧客因為少找一角零錢或多收一角錢的事情鬧不愉快了,顧客該付多少是多少,有整有零挺好。”賣西瓜的攤主説,每天收到的錢中,有三分之一來自移動支付。
太原市民趙女士買了1.6元的韭菜,攤主讓她給1.5元就行了。“我沒拿現金,用微信付你1.6元就行。”攤主樂呵呵地遞過一張塑封過的二維碼卡片,“微信支付確實很省事,許多年輕人用手機支付,我們做生意的也得適應他們的消費習慣。”超市便利店:“無現金”支付已普及8日下午,太原市民王先生走進萬柏林區後王街的一家便利店,在選好一瓶飲料、一盒巧克力後走向收銀臺,熟練地打開微信二維碼遞給收銀員。他知道當日是“無現金日”,18元的應收款,扣掉鼓勵金2.64元,實付15.36元。王先生説,從使用打車軟體開始,他就越來越喜歡移動支付,後來,去商場超市、外出就餐、就醫掛號、騎共享單車時,“無現金”支付越來越多。記者走訪太原多家便利店、超市了解到,移動支付已覆蓋這些店面。一家便利店的收銀員説:“店內有一半顧客喜歡使用移動支付,只有少數老年人習慣用現金。”
在千峰南路的一家超市結賬後,鄧女士打開“微信支付”頁面發現,她“已進入無現金生活3年170天”。“最近這三年,我和家人使用現金的時候越來越少,買菜、買書、買衣服、理髮、超市便利店購物、外出旅遊,幾乎都是移動支付。”她説。
餐廳:近一半生意用移動支付完成
在千峰南路一家西餐廳的收銀臺前,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的二維碼擺放在顯眼位置。
店內負責人介紹,最近一年,來餐廳就餐的客人結賬時,使用移動支付的人逐漸增多。“粗略估算,有近一半人在用移動支付。”這位負責人説,40歲以下的顧客,偏愛移動支付,40歲以上的顧客更習慣用現金支付。
8日中午,帶著孩子就餐的劉女士説,這次就餐是通過第三方平臺預約訂的套餐,支付時用的是微信。“移動支付低碳、便捷,省去找零的麻煩,有了移動支付工具,出門再也不用帶錢包了。”她説。商家:尊重老人使用現金的習慣
太原市民張先生已經學會用微信視頻功能和孫女、親戚聊天,但是他一直不肯邁出微信支付那一步。“我把錢放進微信錢包裏,安全嗎?”“微信錢包到底是一個什麼錢包?”“我不小心摁錯一個數,給了別人的錢還能要回來嗎?”
與張先生的擔心一樣,他的鄰居蔡先生也不願意用移動支付,雖然子女教過他方法,他還是擺擺手:“算了,不學了,用現金支付,錢花多花少心裏清楚!”
不論在超市、便利店,還是在社區店面,移動支付與現金支付並行不悖。“老年人的支付習慣多是用現金,不管是‘無現金日’,還是太原市將來成為‘無現金城市’,並不意味著現金支付的消失,也不意味著現金交易會受到排斥,老人使用現金支付的消費習慣應該得到尊重,我相信也會一直得到尊重。”文源巷一家社區便利店的店員陳女士説。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