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三晉 正文

以“山西故事”滋養山西文化

發佈時間:2017-08-09 11:10:00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薛陽 | 責編:石麗敏

  包拯,是婦孺皆知的清官、好官。戲曲裏,這黑頭鐵面一齣場,浩然正氣神鬼皆驚,《明公斷》《赤桑鎮》《探陰山》《打龍袍》等等,懲貪腐、平民冤,不畏權勢不避親疏,成為了清正廉明的代言人。

  歷史上只有一個包拯,而這種正能量卻是老百姓始終期盼的,也一直在上演。今年,隨著央視大劇《于成龍》的熱播,一代廉吏于成龍秉承正義除匪患,愛民如子解民難,敢於擔當不畏險,兩袖清風自坦然,一曲曲慷慨壯歌走進了千家萬戶,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劇中主角由呂梁籍演員成泰燊擔任,這種“同飲一江水,新人演故人”無論從情感認同和人物理解上都産生了不一樣的共鳴。

  其實,在2007年,呂梁市晉劇院就已打造了晉劇版的《廉吏于成龍》。該劇是以一元版權轉讓費移植上海京劇院而來,並且在2015年新年戲曲晚會上,京劇、晉劇同臺聯袂上演,這股廉政“風攪雪”得到領導和廣大觀眾的熱烈好評,同時也讓呂梁市晉劇院著實火了一把。

  有人説,戲曲要講究字正腔圓,要“去口音化”。呂梁市晉劇院曹福富的表演口音稍濃,外省人聽是山西腔,山西人聽是呂梁音,這種層層漸進式的血緣追溯和文化聚焦,為人物塑造增添了一份故鄉情懷,令每一名觀眾倍感親切、為之動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戲曲重在保持地區特色。方言和音腔代表的是鄉音鄉情,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如果為了提升藝術層次一味模倣歌舞、影視,丟掉了傳統繼承這個根本,就會造成區域文化的大面積“水土流失”,文化生態將面臨不可逆轉的滑坡和斷層。因此,挖掘本土文化素材,培植本土演藝人才,不僅僅是弘揚和發展文化事業的重中之重,更是通過文化自信引領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必需。

  晉劇《廉吏于成龍》上演後,蒲劇、北路梆子也紛紛移植改編,進政府、進軍營、進社區、進學校,一時間“于成龍”的故事聞名遐邇。可以説,于成龍已經活躍在戲曲舞臺,以不同的音腔傳遍三晉大地的南北西東。當前,省晉劇院和太原市實驗晉劇院兩個頂級院團也紛紛排出各自的“于劇”,分別由花臉和老生擔綱,故事切入不同,各有韆鞦。前些天,太原市實驗晉劇院的《布衣于成龍》在新疆進行了巡演,不僅為西北觀眾送去了一場三晉文化盛宴,更讓他們領略了山西人的風骨和精神,所到之處掌聲雷動、讚譽連連。

  “于成龍效應”,是用三晉藝術講出了“山西故事”,用“山西故事”滋養了三晉文化,代表了我省文化發展的新指向和新高度。這種文和藝的同頻共振,讓我們的驕傲更驕傲,起到了文藝工作獨有的“寓教于樂一加一等於三”的作用。

  黃河滾滾越千年。從古至今,三晉大地從來不缺人才,不缺故事,不缺精神。我們獨特的廉政文化、忠義文化、誠信文化等等,是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精神富礦”,這座“礦山”有著比煤炭更為豐富的蘊藏和不可估量的價值。

  在文化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在大力推崇新型大眾時尚産業的同時,應該更加珍視這塊土地千百年來蘊積而成的酸得倒牙、土得掉渣的“晉文化”,使每一名文化工作者都深切感受到使命崇高和職業自豪,帶著感情下到田間地頭去尋找散落民間的傳奇人物和歷史記憶,深入各個行業挖掘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跡,用山西的文人雕刻山西的人物,用山西的演員演繹山西的精彩,讓山西的故事在全國廣為傳播,奏響時代的強音,使其成為展示山西新成就、激發社會新動能的品牌代言。(蘇林和)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