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玩轉三晉 正文

山西旅遊版圖再添生力軍

發佈時間:2017-08-10 16:30:42 | 來源:黃河新聞網 | 編輯:薛陽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蒙山大佛景區改制邁出新步伐 山西旅遊版圖再添生力軍

  黃河新聞網訊 ( 記者 張文娟 ) 8月10日,馳名中外的太原市晉源區蒙山大佛景區改制在取得初步成效後盛裝開園,門票價格為:70元/張(並價行字〔2012〕154號)。同日,山西蒙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據了解,這是蒙山大佛景區在山西全省推進旅遊景區(景點)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背景下,初步完成改制,實行景區管理權、經營權兩權分離,“公司化管理,市場化運作”,使景區市場化運營邁出實質性步伐。至此,山西旅遊再添一名生力軍。

  2017年,山西省旅遊景區景點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是一項重頭戲。山西省今年首批確定149家景區景點參加。對於這項工作,山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對景區改革工作高度重視。駱惠寧書記指出,“旅遊改革很重要,要高度重視,有關部門和市、縣要有擔當精神,加快推進,越往下越要注意操作到位,不能一般要求,力促文化旅遊産業成為轉型的新引擎和新支柱。山西省長樓陽生強調景區(景點)改革的三句話“以開放倒逼改革,以引進推進創新,以合作加快開發”。按照工作部署,6月底前必須完成景區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通過體制改革,景區景點將引進戰略合作者參股投資或參與管理,並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專業旅遊運營公司合作,實現專業化、公司化、市場化運作。其中,事業單位管理的景區景點將實現“兩權分離”,企業經營的景區景點將著力創新經營機制。

  此間,作為山西11家“旅遊綜改示範縣”之一的晉源區積極部署,穩步推進。截至目前,晉源區龍頭景區——蒙山大佛景區改制工作也已完成,後續工作有序進行。這意味著,在山西全省旅遊景區體制機制改革的過程中,晉源區主動破題,聚焦改革,不斷破解束縛、阻礙旅遊産業大發展的體制機制難題,充分發揮“旅遊綜改示範區”先行先試、為山西旅遊産業“探路”的擔當意識和作為。

  對此,晉源區文物旅遊局局長劉會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景區改制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積極穩妥,分步實施”的原則推進,目的在於建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營管理體制,走市場化發展道路,形成産權明晰、分配合理、管理規範、效益良好的景區,實現政府、景區、地方的多方共贏。針對蒙山大佛景區,晉源區政府強調,要明晰整合景區涉及的政府、開化村、寺底村三方資産,組建産權明晰的股份制有限公司,實現政企分開,經管分離,推進景區的市場化運營。

  記者來到蒙山腳下,頓時感到氣候涼爽,綠樹成蔭,溪水潺潺,文物薈萃。這裡最高海拔1325米,與晉祠景區的懸甕山,天龍山景區的天龍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蒙山大佛景區面積為7.74平方公里,以寺底村舊址所處園子溝為核心區域,面積約500畝。景區距市中心約25分鐘車程,距太原武宿國際機場20分鐘車程,旅遊公路與羅城高速口緊密相連。

  蒙山大佛

  又名西山大佛,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羅城街辦寺底舊村。蒙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是景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跡。據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末年(西元551年)始鑿,鑿石通蹊,依山刻像,式揚震德,用鎮乾方。大佛為跏趺式釋迦牟尼坐佛,雙手施禪定印,佛體厚胛肥肩,氣勢非凡,像高63米,經五位皇帝,歷經五代二十四年方雕刻而成,距今已有1462年的歷史。蒙山大佛比西方公認的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高10米,低於四川樂山大佛8米,但開鑿年代早于樂山大佛162年。這尊佛是目前世界上有確切紀年、開鑿年代最早、體態最大的巨型摩崖石刻釋迦牟尼佛像。自大佛問世以來,備受歷代皇家推崇,僧眾愛戴,先後有李淵、李治、武則天、劉知遠、劉繼元等帝王來此禮佛,特別是西元660年,唐高宗李治攜皇后武則天巡幸晉陽後,命內宮制巨型袈裟,並於龍朔二年(662年)秋七月進獻大佛。蒙山大佛由北齊歷經隋、唐、五代、宋、元,弘顯六朝,極盡榮耀,但由於元末戰亂寺毀閣傾,從此銷聲匿跡,淡出了人們的視線。1980年,在一次地名普查中,大佛遺跡被人發現,隨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1985年,晉源區委、區政府本著弘揚晉源歷史文化的宗旨,對蒙山大佛進行了科學考證和保護性修復,於是顯赫800年,湮滅600年的巨型摩崖石刻——蒙山大佛又重現昔日光輝。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