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扮演者謝濤:廉為底色 擔當第一
原標題:晉劇《于成龍》扮演者謝濤:廉為底色,擔當第一
黃河新聞網訊(記者 賀亞奇)8月18日,首屆山西藝術節開幕當天,晉劇《于成龍》為省城人民送上了第一道廉政大餐,好評如潮。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岡的知州,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康熙二十年入京覲見,後升任江南江西總督。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
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稱為“天下第一廉吏”。
經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深入思考歷史人物精神對當下現實的關照,晉劇《于成龍》選取了康熙十三年的片段故事。即西元1674年夏天,于成龍署理武昌知府,恰逢“三藩之亂”爆發,他奉命建造供官軍通行的兩座浮橋被特大洪水衝垮遭革職。此時,湖北局勢危急,于成龍毅然接受挽留,前往黃州平亂。
演出結束後,記者採訪了劇中于成龍的扮演者——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謝濤。
有“晉劇第一女老生”之稱的謝濤,在肩負重任倍感壓力的同時,作為戲曲藝術工作者,她想到更多的是責任和使命。通過閱讀學習大量史料,結合歷史思考人物,再反復研究劇本中的典型歷史事件,尋找于成龍這一常態“廉吏”形象之外,作為一個“人”的特點。他對一些小事情不糾結,能屈能伸,是個有毅力、有智慧,有大胸懷的士大夫;他淩駕於眾貪官之上,品性高潔,對百姓溫情愛護、“智賺蠹吏”為民除害的智慧果斷,以及勸説歸附時舍生取義的英勇超然……這些更深層的性格特點最終如何用舞臺語言表現。
“作為一個女老生,演清朝這麼一個形象,在塑造人物和聲腔處理上,我想突破自我。”謝濤在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這一次出演《于成龍》也是自己的又一次突破。
謝濤,從之前創作的《范進中舉》到《傅山進京》《爛柯山下》,由她塑造的的晉劇“老生”形象深入人心。此次扮演的“于成龍”,謝濤也可謂駕輕就熟,渾厚的唱腔,舉手投足間既有文人的儒雅,也有官員的氣度。
一個女人演清代男人戲,本身就是一個難啃的骨頭。首先,舞臺扮相就是一個顧慮,因為清朝男子發飾都是前額剃光,腦後留著長辮。而謝濤的一頭披肩秀髮已陪伴她多年,但為了在舞臺上能夠更形象的塑造好于成龍這一人物,謝濤含淚剃髮。
“我的媽媽、兒子最糾結最心疼。媽媽對我講,謝濤,你的胎毛媽媽都沒剃過,你就把一頭長髮都剃掉了。”因為遇到一個好劇本、好團隊、好角色,謝濤覺得這一切她做的有價值。
本劇在賦予于成龍以清廉為底色、表現其“德能俱備”的基礎上,還進一步提出了于成龍的為官主張,即“待民要寬、治吏當嚴”,弘揚倡導他“心繫百姓、勤政清廉”的為官精神。
談到對於于成龍這一角色的認識,謝濤説“人們一提到于成龍,就想到他的廉,其實我想不僅僅是廉,廉只是他的底色,他的能力、擔當、責任更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尤其是十八大以後,對黨員幹部責任擔當的要求,恰恰與我們這個故事的主題吻合。”
在採訪結束時謝濤告訴大家,雖然演了很多場,但作為山西藝術節的第一場,演員們還是很緊張。但所有劇組人員都全力以赴,只為做好我們的藝術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