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響搨 “複製”書法作品 技藝入選非遺
原標題:陽泉響搨不一般 “複製”書法作品 技藝入選非遺
“響搨是啥意思,賈老師您給我們講講唄?”8月21日,在太原市美術館2號陽泉展廳裏,賈更新和他的響搨技藝及數十幅臨摹作品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關注。“響搨是一種純手工複製古今書法藝術品的特殊技法,在唐朝就有了,都是從宮廷裏傳下來的。”賈更新熱情地對參展觀眾介紹。
賈更新是山西省非遺手工臨摹複製經典碑帖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也是全國目前唯一能熟練運用響搨技藝臨摹碑帖的民間手工藝人。
在響搨技藝展示臺前,一位喜歡篆刻的太原市民梁樹平停了下來,盯著墻上的書法作品看了又看,還拿起手機拍攝。梁先生説:“有了這個響搨技術,就能讓普通百姓近距離接觸古代名家的書法作品,如果有機會我還想近距離觀看賈老師的現場臨摹,太難得了。”
賈更新給記者講解了“響搨”二字的由來。“在勾勒空心字時,要把紙、絹覆蓋在墨蹟上,因為年代久遠真跡往往底色暗沉,需向光照明才能看清,所以才叫向搨,也稱響搨。”賈更新説,“因為年代久遠,部分書法家的真跡已經無處尋找,諸如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集序》,傳説成了唐太宗的陪葬,如今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是馮承素的摹本,也正是因為有了響搨技藝,才能讓世人有機會眼見這些書法作品。”
賈更新指著墻上一幅歐陽詢《心經》響搨作品説:“這是我今年6月開始臨摹的,從接觸到成稿差不多用了3個月。”每次臨摹作品前,賈更新都要做大量工作,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當時的歷史背景、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樣一幅字,甚至寫字時的心情都要了解清楚。
“高興的時候寫下的字兒和傷心時候寫的完全不一樣。”賈更新對書法作品臨摹的理解已經到了這樣一種極為認真的地步。“為了寫好這幅《心經》,我在紙上練習了不下幾百遍,每寫一行字都要練一個星期才敢下筆,因為這種臨摹品一字寫錯,整張紙都要廢掉。”賈更新説。
“臨摹講究肘、腕、指的靈活運用,哪個地方該使勁兒、哪個地方該鬆勁兒都是經驗,寫字必須要一氣呵成,斷斷續續寫下的不是好的臨摹品,書法講究個天人合一。”賈更新説,為了更好地傳承這門手藝,他在陽泉收了3個書法專業的徒弟,傳授給他們響搨技藝,希望他們能把這門藝術發揚光大。(山西晚報記者 李飛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