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黨建文化 正文

扶貧注真情 解憂暖民心

發佈時間:2017-08-23 16:55:57 | 來源:黃河新聞網 | 編輯:薛陽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張晉東:扶貧注真情 解憂暖民心

  黃河新聞網忻州訊(特約記者/鄭志東)神池縣宋村,一個沒有多少人來過甚至沒有多少人聽過的小山村,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都以種地為生,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雖然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生活水準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於交通條件惡劣,出行十分不便,尤其是到了每年夏天的雨季,村裏的道路、老房子都有隨時坍塌的危險,人們的日子過得並不安心,又礙于自身能力有限,村民們面對這些狀況也只能唉聲嘆氣。而如今,村民們一直以來擔心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老房子修好了,路也拓寬了……這一切變化都開始於第一書記張晉東的到來。

  2017年4月,張晉東第一次來到宋村。起初,對於村裏的人們來説,他們並不敢奢望這位年輕的書記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因為長期以來他們想像中的書記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但久而久之,村民們發現這位書記似乎和他們想像中的書記不太一樣,用老人們的話説,就是沒有一點“書記的架子”。

  剛進村,張晉東就開始四處走訪群眾,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在來到宋村的不到半年時間裏,他始終都心繫百姓,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深入各家各戶了解情況,看望老革命,走訪五保戶,以及了解外遷戶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方式。更讓人敬佩的是他放下身段,身體力行,親自挖野菜、摘蘑菇、捍麵條,每次挑水都是自己留一桶,給五保戶凡福元送一桶。有一次,張晉東從自己種的菜園子裏回黨員活動室時,正好碰上村裏90多歲的抗戰老兵王二仁,他見老人臟得不成樣子,便端來一盆水幫老人洗了臉和手,村裏的護林員看見後直説張書記太好心了。

  張晉東特別和善,都説人好心好,很容易走近。為此,村裏的人們遇到什麼困難,都想找他,他也都會毫不猶豫地幫忙,從不高聲,從沒説過一句“那不歸我管。”比如莊稼被水淹、村裏排水渠問題、房屋被水衝垮等等,只要村民們需要,不管多難,他都會盡力解決。

  前不久,村民茹雲霞家的兩間房子在暴水中倒塌,如霞爸爸去找張書記看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張晉東二話沒説拿起電話就聯繫大地保險公司。等了兩三天后,天空又有下大雨的跡象,保險公司的人還沒有來,倒塌的屋子裏做飯的煤氣櫃、睡覺的被子,還有堆放的糧食,心急的茹霞爸爸也不敢輕易行動,只能再次找張晉東幫忙,張書記卻拋下一句話開著車走了。半個小時後,有車開進了農家小院,張書記到了,保險公司也來人了,他們很認真地拍照,詢問著房屋倒塌的情況。

  雨下大了,張晉東進屋後得知,今年25歲的雲霞,因為家裏窮讀到小學五年級就輟學了,因患乳腺增生無錢醫治心情很受打擊時,他隨即表示,有機會要給雲霞聯繫一位專家好好看看。本以為這是張書記為了安撫她説的一句話,不想幾天后,雲霞便見到了縣裏唯一的一位副高級婦科醫師,診斷後建議雲霞去大醫院好好治療。

  張晉東為人平和幽默,工作認真負責,甚至有雷厲風行、説幹就幹的闖勁。前段時間,連續好幾天的大暴雨使原本就崎嶇不平的回村道路變得泥濘不堪,徹底無法通行,路邊的土崖更是隨時都會塌陷。看到這一情況,他下定決心要幫助村民們解決這個問題。在向相關部門遞交的報告遲遲不見批復後,他咬了咬牙,決定自掏腰包為村民們修路。

  那輪降雨過後,他立刻組織了有能力的村民開始“井梁路”的建設工作。施工過程中,他不顧烈日炎炎,親自搬磚抱石,鏟泥倒灰,頭被曬得像戴了個黑頭套,穿的衣服也不知是件白的還是黑的,反正沒有一點當幹部的樣子,村裏人都私下稱他“二百五”書記。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二十多天的建設,井梁路工程終於完工了。原來不足3米寬的井梁路,現在不僅那個急彎找不到了,而且還在村口建了代表宋村民俗文化的石磨、轆轆井、村標等建築,特別是百鈴塔上面的那幾個小鈴鐺,在風兒的吹動下,更是一種心的歡唱。當村民聽張書記説挂銅鐘和鈴鐺並不光是一種美觀,關鍵是為了防止野豬糟蹋莊稼,也不知這種方式管用不,反正覺得這個想法奇特。

  現如今,村裏的老老少少沒有一個不認識張晉東的,甚至鄰村上下的村民們也聽説了他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故事,紛紛稱讚他是個好書記。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