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玩轉三晉 正文

武鄉貧困群眾從紅色旅遊中“淘金”

發佈時間:2017-08-28 16:21:08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薛陽 | 責編:石麗敏

  山西日報訊 身著黃色軍裝,頭戴“屁簾帽”,腳蹬黑色高筒皮靴,手戴白手套,腰別駁殼槍,一手按佩刀,一手摸著東洋胡,嘴裏吆五喝六地叫喊著……這不是抗戰電影的片花,也不是抗戰電視劇的特寫,而是每個週末定時在武鄉縣大有鄉李峪村演藝大廳上演的抗戰情景劇《太行豐碑》的一幕,演職人員全是李峪村地地道道的農民,這位日軍軍官的扮演者還是位建檔立卡貧困戶。

  武鄉縣大有鄉李峪村依託“地雷大王”——王來法的響亮名號和村民愛好魔術的傳統,建起了演藝大廳,修復了王來法紀念館,精心編排了抗戰情景劇《太行豐碑》,打造出了“紅古綠”結合的魔術小鎮,被譽為“中國魔術第一村”。自去年5月1日開村以來,“魔術+紅色旅遊+田園風光”模式愈加成熟,村民收入節節攀升,僅此一項人均可增收3500元。

  依託紅色資源,增加群眾收入,這樣的例子武鄉還有很多。“那時磚壁村要發展紅色旅遊,村裏鼓勵有能力的村民開辦農家樂餐館,俺也想試一試,可沒想到會有這樣好的效益。”説起自家的農家樂,昔日的貧困戶武余秀笑得合不攏嘴。隨著紅色旅遊的蓬勃發展,磚壁村所有貧困戶去年全部實現脫貧。

  “紅色旅遊的政治、文化、富民、民生綜合功能,是紅色旅遊助推脫貧攻堅的優勢所在。”武鄉縣委書記胡堅認為,發展紅色旅遊不僅增加了人民群眾的收入,而且激活了群眾的紅色記憶、奮鬥意識和拼搏精神,提升了老區群眾的獲得感,是一條“扶志”更“扶智”,讓老區群眾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好路子。

  如今,武鄉縣融合歷史脈絡、文化創意、經濟轉型于一體,紅色旅遊品牌日漸打響叫亮,人氣指數迅速上升,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迅速集聚,助推發展效應正在顯現。這不僅填補了八路軍文化研究的歷史空白、豐富了文化産業的內涵、叫響了文化品牌,而且已成為老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又一強力引擎。截至今年6月底,全縣共接待遊客235.4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21.54億元,全縣從事農家樂、民俗體驗、採摘、旅遊産品製作、土特産品銷售等的農民已超過2萬人,旅遊扶貧效應凸顯,群眾從紅色旅遊中獲得的實惠越來越多。 (趙海鵬)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