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就該從“娃娃”抓起
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科學課。而且,課程標準由啟蒙課程改為基礎課程,把科學課教育教學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兒童期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重要時期,兒童科學教育作為科學教育的基礎組成部分,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説,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要造就科學的國家和民族,首先就應該從“造就科學的孩子”開始。
科學精神是一種探索的精神,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兒童問題意識的誕生不僅來源於自然天性,更在於後期敢於提問、自由提問心理環境的創設。據報道,在教育部今年下發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認識空氣”“水沸騰現象的觀察”“西瓜蟲有耳朵嗎”……這些來自生活的科學現象,都將成為生動的教學案例。網友“漁音芊芊”在百度貼吧裏説:“解放兒童的天性,讓兒童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自由暢快地活動,敢想、敢説、敢做。”
但是,科學教育僅僅依靠課堂是不夠的,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家庭要積極營造科學氛圍,社會機構如社區、博物館、商場等也要創造動手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多體驗,感受科學的無處不在,更大限度地激發他們探究新鮮事物的好奇心。
值得一提的是,科學教育不等同於科學知識的教育。學習科學,並不僅僅是掌握某些碎片化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由此培養科學思維與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即科學邏輯,它是一種創新的思維、開放的思維、理性的思維,拒絕對經驗與習慣盲目服從,讓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世界的本質,而指向求真務實、指向批判與獨立思考能力的科學精神,更應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王早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