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的“許村實踐”
和順縣松煙鎮許村,原本是地處太行山的一個最普通不過的小村落,但隨著四屆“中國·和順許村國際藝術節”的舉辦,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許村,這個位於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小山村,8年來通過四屆“中國·和順許村國際藝術節”的舉辦,吸引了近百名國內外的藝術家前來交流創作,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也使當地村民們思想更加多元、更加開放,産業發展也更有方向、更有動力,成為貧困山村“文化扶貧”一種探索。
小山村和大世界的對話
和散落在太行山中數不清的村莊相比,許村沒什麼特別,缺少資源,人均只有1畝多地,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核桃,村民收入微薄,不少人選擇了外出打工。
但是許村有一個特點是其他村莊不具備的,它是一座古村落。據許村黨支部書記李明亮介紹,許村的歷史可上溯到春秋。由於地處我省與河北省邢臺市交界處,從明清時代起,許村就形成了一條兩地互通有無的商業街,一直保存到現在,被稱為“明清街”。
歷史賦予許村幾分浪漫和神秘,多年的貧困也讓這裡保留了更多的歷史印跡……
2007年,中國當代著名的跨界藝術家、策展人渠岩第一次來到許村,就被這個擁有完整明清時代、民國時代、人民公社時期建築的古老村落所觸動。
2011年,在渠岩的策劃下,在許村村民、和順縣原政協主席范乃文先生大力協助下,許村國際藝術公社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在傳統文化腹地、山西的古村落建立的國際當代藝術創作基地,各地的藝術家來到這裡創作,他們的作品也在這裡被展示。同年,“中國·和順首屆鄉村國際藝術節”舉辦,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丹麥、澳大利亞、波蘭、捷克及國內的藝術家駐村創作,每人留下兩幅作品作為許村的永久收藏。
之後,許村每兩年舉辦一次國際藝術節,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題,到今年是第四屆。許村這個有著歷史印跡、文化內涵的傳統古村落,開始散發出藝術的絢爛色彩,日漸吸引世界各地人們的眼球。
脫貧的內生動力被文化力量慢慢激活
古老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融合,為許村增添了更多的動感和活力。許村不但被譽為“中國鄉村版的798”,還先後獲得了“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和“山西省旅遊示範村”等稱號。成為澳大利亞藝術基金會、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繪畫室、台灣大學鄉村研究所、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國內外十多家機構的創作寫生基地。
一直深度參與藝術節組織的許村國際藝術公社社長范乃文認為,“中國·和順許村國際藝術節”給許村帶來的不僅僅是外在的看得見的變化,各種文化在許村的交流碰撞,對許村村民最大的改變來自於精神層面。“經過文化的浸潤,鄉親們見了世面,長了志氣,也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想法和動力,這就是思想文化素質綜合提升。”
每年的藝術節期間,除了繼續邀請國際國內的20幾位藝術家來許村創作以外,更邀請了國際國內的文化藝術團體和藝術基金會、鄉村建設的專家學者、電影人和攝影家、藝術批評家及文化研究學者到許村演講和交流,還將舉辦手工藝集市、古村落遊覽、藝術家作品展、聯歡晚會等活動。國內外藝術家在許村創作的作品將無償捐獻給許村,他們還無償教許村的孩子們英語、鋼琴、繪畫。
今年藝術節期間,13歲的劉宇帆報了繪畫班:“給我們上課的是駐村的藝術家和志願者,老師們畫得特別好,還給我們講很多我們從沒有聽過的有趣的東西。”
志願者劉曉榮介紹,今年有200多名附近鄉村和縣城裏的小朋友來報名參加英語、繪畫、鋼琴的課程,因為學生的年齡各不相同,所以課程安排也有所區別。藝術家們來這裡除了進行藝術創作,還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會用在助學上。
孩子們有了對藝術的熱愛,大人們也越來越熱愛自己的家園和家園孕育的傳統文化,閒暇的時候村民們也去欣賞一下藝術家們的作品充盈自己的內心,然後思考自己能幹點什麼,讓家人生活得更好。
村中的明清街兩邊,就分佈著許多由村民自己打理的鄉村藝術品小店。這裡銷售的全是村民們利用身邊隨處可見的樹根、樹樁、廢舊農具等打造的“鄉土藝術品”。
來自晉中市委的工作人員杜軍華是許村的“第一書記”,他説:“許村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藝術浸染,精神面貌也發生了變化,以前那些做雕刻的、做鐵藝的、做泥塑的、手工刺繡的都把自己的手藝拾起來了。他們在自己動手改變貧困狀況的同時,一些古老的手藝也在現代藝術節中被重新激活熠熠生輝”。
松煙鎮黨委書記李虎認為:“藝術節的舉辦,從當下看,促進了村裏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提升,村裏建立了文化活動中心、公共浴池,小學的學生也比原來多了,村容村貌比以前上了檔次。從遠景來説,文化的浸潤,引領了旅遊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外出找工的村民開始回鄉就業、創業;村子的凝聚力比以前強了,人們的自豪感也越來越強烈。這一切都凸顯了文化在脫貧攻堅中發揮的作用。”
在許村,人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被藝術氣息一點點地激發,村民們説這才是許村文化扶貧的本質所在。
多維度的脫貧體系正在形成
8年時間、四屆許村國際藝術節,許村的悠悠古風和田園牧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來來往往的藝術家和遊客也為許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遇。
外出打工的村民開始陸陸續續地回來了,有的看準文化旅遊辦起了農家樂,也有的看準了高效農業等增收的渠道走上了産業脫貧之路。
51歲的村民喬彥珍原來在政府機關開車,一個月能掙1200元,看准許村文化旅遊發展勢頭,他返鄉經營起了農家樂,除了吃飯,家裏還能接待7至8人的住宿。他告訴記者:“這些年,縣裏對許村村民辦農家樂一直是給予支持的,比如免費提供餐具、桌椅、空調等,還提供服務培訓,比種地打工強多了。”
如今,許村有30多戶人家在做農家樂,最好的時候,一年能收入七八萬元,差點兒的也能收入兩三萬元。
“但光發展農家樂不行,還得培育其他産業。”許村黨支部書記李明亮認為,許村有498戶,123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0戶,495人。2016年因為遭了水災,村裏沒有人脫貧,要實現2018年整村脫貧的目標,任務並不輕鬆。
所以,除了農家樂,許村的一批高效農業項目及精準扶貧項目也正在加速實施。
談起脫貧産業,杜軍華如數家珍:“許村目前新建了16個香菇大棚,由16戶貧困戶承包,可為20戶貧困戶創造就業機會。木耳種植項目可為50戶貧困戶創造就業,新發展的170多畝萬壽菊種植産業,由90多戶人家經營,到了萬壽菊的採摘季節,就需要30—50人採菊,這3項産業用工時間不重合。正在建設的農産品加工廠除了可以消化村民種植的黃豆、玉米等産品,還可為20人創造長期就業。下一步,針對60歲以上人員,村裏還將推動家庭養殖、刺繡、小手藝、小百貨等的發展,覆蓋到全村的貧困人口。”
“採一天60塊錢,一年按花期算能幹2個月左右,掙3600塊錢沒問題。”正在萬壽菊基地採花的村民牛銀梅笑容和身邊的花一樣燦爛。
同樣高興的還有村民楊玉珍,家裏辦的農家樂1年能收入兩三萬元。閒的時候還能去木耳加工廠打工,每天掙80塊錢,雖説一年能幹3個月,但收入也不差,再説還有2畝地呢。難怪妻子江付秀説:“兩個孩子唸書和家裏一年的開銷,都沒問題!”
李虎介紹説,2006年許村的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2016年人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這幾年,隨著國際藝術節的名氣越來越大,許村也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天凱集團數年前從單純挖煤開始轉向挖文化、挖藝術、促旅遊,打造和順旅遊集散中心,在許村建設了天凱生態園。(山西日報記者 苗武軍 白續宏 王秀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