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草牧業發展模式
山西日報訊 目前,朔州市“種草養畜、草畜結合”的格局基本形成,草牧業發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朔州草牧業的實踐經驗,歸納起來,主要形成了七種發展模式:
一、草畜一體,緊密結合型。兩年來,朔州市部分規模養殖場已走在轉型發展的前列,基本實現了優質牧草的自給,形成了草畜一體化發展典型。懷仁縣的犇康牧場在自有1200畝土地的基礎上,又流轉土地800畝,共種植青貯玉米2000畝,且全部進行全株青貯。同時,牧場飼養奶牛1000頭,建有一座年可産沼氣40萬立方米的沼氣站,每年集中處理糞污1萬噸,不但減少了對周圍壞境的污染,而且通過糞污還田,使之前的沙化地得到改良,青貯玉米畝産由1.5噸提高到4噸,既提高了青貯玉米品質,又降低了飼養成本。另一個典型的代表是右玉縣的祥和嶺上,利用不可複製的半農半牧區地域優勢,通過實行草牧業試點項目,山坡地部分改種燕麥草,部分進行輪牧,對散養羊進行科學的、可控的、標準化的飼養,加上使用優質飼草,打造了綠色有機羊肉品牌,並且通過輪牧的方式增加土壤地力、保持生態平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羊養殖模式,達到了“萬隻羊、萬畝地”的規模。
二、能人帶頭,互助合作型。草牧業發展是否可持續,根本在於農民的參與。這兩年,朔州市一直在探索走出一條由能人帶動農戶發展糧改飼、牧草種植的好模式。朔城區滋潤鄉滋潤村農民張成厚是當地農民眼中的“能人”,不論種植還是農機作業都是一把好手。2010年2月成立助農農機專業合作社,2016年合作社響應國家糧改飼政策,帶領30多戶村民種植耐鹽鹼高産苜蓿品種中苜3號600多畝,並投資20多萬元購買了割草壓扁機、摟草機、打捆機各1台。按照科學種植方法,當年收割苜蓿兩茬,畝産達到500公斤,畝均收入達到900元,當年收回全部投資,並有盈餘。預計今年苜蓿可收穫三茬,畝産800公斤以上,畝均收入1500多元。通過經濟效益的比較,農民的思想轉變了、觀念更新了,投身苜蓿種植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漲了。
三、龍頭牽動,農民參股型。在草牧業發展中,項目的補貼只針對企業(合作社、場),如何讓農民也能享受到國家政策帶來的收益,也是牧草業發展的關鍵所在。懷仁縣京龍科技農業有限公司作為一家種加銷一體的龍頭飼草企業,積極發揮龍頭牽動作用,按照“合作經營、按股分紅、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方式,採用“公司+農戶”的種草模式,以農民土地入股的形式,先後與5個村的50多戶農民合作種植苜蓿2470畝,公司為牧草種植戶在牧草種植、管理、技術、信息等方面提供統一服務,實行統一草種、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 銷售,讓農民享受到國家政策的同時,草牧業發展也收到較好的效益,更加堅定了農民種草的信心。
四、養殖需求,社會服務型。目前,全市85%的成母牛、70%的肉羊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像恒天然(應縣)牧場群、山陰馮氏集團等70%的現代化規模養殖場,對優質牧草的需求旺盛,使農民種植的牧草有處可去,消除了農民種草不好賣的顧慮。恒天然(應縣)牧場群三個牧場現養殖奶牛3.3萬頭,按照“一頭奶牛,八噸青貯草”計算,共需全株玉米青貯26萬噸。糧改飼實施以來,年收購周邊農戶青貯玉米24萬噸,直接轉化玉米種植面積8萬畝,帶動農戶增收1.2億元。同時,拉動了當地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安排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500人,對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五、社會投資,現代産業型。社會資金的投入是農業産業結構調整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資金好比催化劑一樣,有了資金作保證,就能調動積極性,加快現代草食畜牧業發展的步伐。截至目前,朔州市金土地農牧有限公司累計投資達到1.3億元,固定資産規模9600萬元,現已發展成為集種植、養殖、農業科技開發和休閒觀光于一體的大型現代生態農業集團。2016年公司按照“種養結合、草畜一體”的方針,投資150萬元,種植優質紫花苜蓿(中苜3號、WL298、WL168)3000畝,並購置割草壓扁機、打捆機、苜蓿青貯收割機等設備。並製作半幹青貯300多噸,開創了朔州市苜蓿青貯先河,為全市青貯飼料製作的拓展做出有益嘗試。2017年公司計劃再種植牧草2000畝,配套完善苜蓿收穫、加工、儲存等各個環節,不斷把草産業做大做強。
六、牧草收貯,草畜通道型。牧草收貯加工企業的壯大,是草牧業發展的保障。朔州市一些養殖場沒有土地種植飼草,而種植戶又無能力自行購置牧草收割機械,這就需要專業從事牧草加工收儲銷售的企業,搭建好養殖場和種植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懷仁縣仁福農牧專業合作社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建設2萬立方米的青貯窖和1萬立方米的乾草庫,購置收割、摟草、揉碎、打捆等機械22台(套),青貯、黃貯玉米秸稈年加工儲存能力達到1.5萬噸,苜蓿乾草捆年加工儲存能力達到1.6萬噸。通過“訂單”的形式與飼草種植戶簽訂收割協議,産品主要銷往周邊養殖園區,真正打通了草畜通道。
七、土地流轉,專業生産型。利用國家相關項目實施的機遇,朔州市專業生産飼草的企業正在逐漸增多。按照“土地流轉”的政策、合理的流轉土地,通過有經濟實力、經營能力的企業或大戶進行牧草生産、加工、銷售,在一定程度上調整優化了種植業結構,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效益,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山西格瑞偉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牧草生産加工基地佔地面積100畝,建成辦公生活設施860平方米、機具庫360平方米、成品草庫2000平方米、晾曬場4000平方米、場區硬化7000平方米;擁有拖拉機、牧草收穫機、摟草機、打捆機、播種機、旋耕機、五鏵犁等各類農業機械30台件。該公司始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的原則,與國內多家科研院校合作,經過10年的發展,擁有專業的專家團隊、經營管理運營團隊、試驗、種植技術團隊、農機服務團隊。2016年,流轉農民土地建立了6000畝牧草生産示範基地,全部實現機械化專業化生産。(喬明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