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全年基本實現不斷流
山西日報10月16日訊(記者 趙德偉)近日,山西省水利廳發佈消息,汾河流域核心區蓄水工程完工,已開始蓄水工作,基本實現了汾河全年不斷流。預計明年,人們在太原、晉中沿岸將直觀感受到昔日汾河流水潺潺的美景。
汾河流域生態修復中游核心區幹流蓄水工程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全面實施汾河流域生態修復的重點工程。2015年12月,山西省水利廳以晉水規計﹝2015﹞570號文批復,工程總投資82553萬元,建設範圍從汾河二壩開始至文峪河入汾河口處,途經太原市、晉中市和呂梁市3市5縣(市),全長82.2km,從而通過河道蓄水、向堤外濕地補水,達到改善水生態環境的目的。記者了解到,該工程主要在中游核心區幹流上布設蓄水閘壩15座,其中清徐段5座、祁縣段4座、平遙段3座、介休段3座,閘壩總長度3876m。核心區回水總長60.1km,總蓄水面積16.17平方千米,總蓄水量1737萬立方米。在河堤上修建穿堤建築物,連通堤內、外濕地,共修建濕地進水閘23座,退水閘14座。
10月14日,記者來到平遙縣西劉村的12號蓄水閘壩處,遠遠看去,幾米高的攔水閘壩處,奔涌而來的水落差竟有幾分奔騰不止的氣勢,河道中的濕地上,幾隻野鴨“咕呱咕呱”地嬉戲著……山西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工程實施後,有效保障了當地防洪抗洪的態勢,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為明顯。通過改變河道水面線,小流量也可以滿河道有水,增加水域面積,有效補充了地下水,從而恢復河道生態機能,改善水生態環境,這一點,對當地環境改善助益最大;減緩水流流速,防止水流對河床及護岸沖刷,有效保障河勢穩定,同時使洪水過程變緩,減輕了防洪壓力;汾河沿岸將形成景觀長廊,隨著汾河水位的穩定,昔日汾河波瀾壯闊的美景將再現,而通過對兩岸濕地、灘區的治理,將有效促進兩岸植被的生長。
山西省汾河流域管理局局長李海軍告訴記者,目前,汾河中下游河道兩岸原灘區多為沙坑、灌木林、低産灘塗地,其地形高程與河道灘地基本持平或略低,汾河堤外濕地是通過對堤外側低窪地建設圍堤即可形成濕地蓄水區。通過在汾河干流堤防修建進、退水閘門,使幹流和濕地蓄水區相互連通,蓄泄自如,有效控制和利用洪水。堤外濕地的建成,一方面補給地下水,改善周邊環境;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當地發展旅遊、養殖等綠色産業。比如,位於文水縣境內汾河劉胡蘭大橋南側世泰湖,曾是一片較大的湖泊和沼澤地。經過數千年的人類活動,開礦挖山,農耕漁獵,水位不斷下降,最終成為古晉陽平川汾河流域遺存的“昭餘祁藪”濕地的遺跡。現今,世泰湖已初步成為集休閒度假、生態旅遊、濕地水景觀光、垂釣娛樂、科普教育、農業産業化為一體的景區,它的建成對逐步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很大的作用,已成為改善周邊環境的一個天然氧吧,是汾河流域生態恢復治理的一個典範。
2016年4月,水利部與山西省政府聯合印發了《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2015—2030年)》,標誌著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上升至國家治水戰略層面,這也是水利部會同省級政府批復的全國第一個流域生態修復規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