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 太原市社會保障水準顯著提高
太原日報訊 (記者郝曉煒)低保標準提高6次,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建成470個,社區惠民項目建成5939個……市民政局昨日發佈消息,十八大以來,太原市的綜合救助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福利慈善事業蓬勃發展,基礎服務條件明顯改善,社會保障水準顯著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五年來,太原市連續出臺低保、特困人員供養、醫療救助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社會救助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基礎作用得到了有效發揮。其間,先後6次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城市低保提高到553元/月/人,農村低保提高到496元/月/人,增幅分別為55%、96.7%;累計救助低保對象11.86萬戶次,21.6萬人(次),支出低保資金10.37億元。醫療救助累計救助59.49萬人(次),支出救助資金2.81億元。臨時救助累計救助4.94萬戶(次),支出救助資金4900萬元。五保供養累計支出1.34億元,市級以上累計下撥救災資金5549萬元,救助受災群眾約50萬人。
同時,太原市建成城鄉老年日間照料中心470個 (城市 197個,農村273個),床位4700張;社區養老服務中心74個,床位1480張,醫養結合床位數2049張,社區老年餐桌117個,免費發放“愛心一鍵通”手機5.33萬部,智慧社區協調運轉全市2461個社區為老服務點,760支服務隊、10.2萬人的社區志願者隊伍,不斷滿足了社區老年人的居家養老需求。
太原市“養教治康安”五位一體孤殘兒童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嬰兒安全島、居家養育基地、孤殘兒童特教學校、康寧醫院腦癱兒童病區先後建成,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全面建立。太原市累計募集慈善捐贈款物和項目費用1.84億元,支出1.62億元,廣泛用於慈善救助活動,救助困難群眾約41萬人次。
太原市服務場所達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達到301個,其中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達27個;社區惠民項目建成5939個,改革發展的紅利惠及全體社區居民;建成三社聯動試點社區100個,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工為支撐的三社聯動服務邁開探索性步伐;建立了太原市誌願者網絡平臺,89650人、1365個組織登記註冊,志願服務時長達27680個小時。此外,太原市新命名街(路、巷)215條,新設立地名標誌1708塊。流浪救助四級救助網絡逐步完善,在全市1700多個社區(村)設置了“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點”,共實施救助流浪乞討人員49494人次,其中包括流浪未成年人2193人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