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 一大波好政策促進山西農民持續增收
黃河新聞網訊(記者 楊江濤)近日,山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支持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到2020年,山西省基本形成較為健全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較為完善的農民就業創業政策體系、有力有效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農民增收長效機制。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農民收入增幅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與全國保持同步,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意見》指出,要堅持不懈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持續增收基礎保障。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科學劃定糧食生産功能區,確保糧食生産能力不降低。同時,擴大以蔬菜、水果、中藥材、畜禽養殖為主的“三園一場”標準化示範創建規模,到“十三五”末力爭完成500個部、省級標準園(場)建設。
完善農民就業創業支持政策,開拓就業增收新渠道
《意見》提出,組織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用五年時間實現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全覆蓋。在全省打造一批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講誠信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同時,大力培育和發展“天鎮保姆”“呂梁護工”等勞務品牌,建立輸出輸入地勞務對接平臺,開展跨地區勞務協作,支持跨省轉移就業。“十三五”期間,全省新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150萬人。
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激發經濟發展活力
《意見》還提出,要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不斷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應市場能力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能力。全省農産品加工轉化率力爭達到60%以上,農産品加工業銷售收入突破2000億元。
深化農村改革,釋放農民增收新動能
《意見》明確2017年底前,95%以上開展確權的行政村完成合同簽訂和建立登記簿,60%以上的縣向國家上交質檢合格的數據成果並力爭完成權證列印和證書頒發工作。同時,從2017年開始,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産清産核資,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産登記、保管、使用、處置等制度,實行臺賬管理。加快推進農村集體資産監督管理平臺建設。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産以股份或份額的形式量化到集體成員,有序推進經營性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力爭用五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