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投入13億治理礦山生態環境
原標題:忻州投入13億治理礦山生態環境 恢復治理面積65.69平方公里
山西日報訊(記者 張曉敏 通訊員 賈樹林)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全面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過程中,忻州市積極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落實礦山企業履行恢復治理地質環境義務,截至11月6日,已投入資金近13億元,搬遷出礦區受威脅群眾8萬餘人,恢復治理面積65.69平方公里。
忻州地處山西省北中部,礦産資源豐富。在礦産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忻州市因開採造成的環境破壞面積達到2萬餘公頃,由礦業活動引發的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達到100余處,潛在經濟損失達到7億元以上。
為推動礦業建設與綠水青山保護相協同,忻州市把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作為實現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性工程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民生工程來對待,建立了“礦山開採回收率”“採礦貧化率”“選礦回收率”等“礦山三率”指標,通過源頭保護、過程監管、結果嚴控,加強全流程管理。截至目前,鐵礦中大中型礦山佔到礦山總數的近四成,煤炭資源回採率提高到了75%以上,主要礦産資源開發利用結構日趨合理。同時,按照“誰開發、誰治理”的原則,出臺了《忻州市關於進一步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和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了“礦業權人信用約束、管理部門和社會共同監督”機制,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納入了依法管理的軌道,使礦産資源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成為礦業權人的自覺行為。
下一步,忻州將進一步強化綠色理念在礦産資源規劃、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過程中的引領、示範作用,按照“新建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生産礦山加快改造升級逐步達到要求”的目標,逐步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礦業發展新模式和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