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窮帽自強趟出希望
鞏先為,靜樂縣段家寨鄉永安鎮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見到鞏先為是在他的豬場裏,“我和老伴兒養豬,辛苦是辛苦點,可總比在家等救濟強。”鞏先為的話很倔強。
鞏先為今年60歲,勤勞肯幹,骨子裏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原來靠種地維持生計,這幾年,老伴身體多病,兒子成家立業,生活頓時拮據起來。他琢磨來琢磨去,看上了養豬這個産業。説幹就幹,2016年一 開春,鞏先為求告親戚朋友借了5萬元,開始修建養豬場。打地基、拉磚、砌墻……夫妻倆大工小工一起當,起早貪黑幹,豬場終於在當年的5月份修建完畢,60頭小豬仔順利“入住”帶有地暖的豬舍。
鞏先為每天6時起床,先去鍋爐房給鍋爐填料,然後進豬舍查看每頭豬的狀況,再去拌食喂豬,老伴兒閆亮英則默契地給鞏先為打下手。豬仔在夫妻倆精心飼養下生長很快,鞏先為挑選5頭豬作為繁育豬仔的種豬,其餘的則出售獲利。“前幾天,剛賣了20多頭豬,數著自己勞動換來的錢,心裏舒坦!”鞏先為的話語很自豪。
眼見豬仔數量增多,擴建豬舍成了鞏先為養豬路上的“攔路虎”。包戶幹部梁曉麗了解到這個情況後,立即和駐村幫扶幹部商量對策,出面和當地信用社聯繫,幫助其辦理相關手續。段家寨鄉信用社的工作人員上門查看鞏先為的養豬情況後,信用社負責人劉建業只説了一句:“這是做正經營生呢!我們支持。”2017年5月,鞏先為拿到了5萬元的政府貼息扶貧貸款,解了燃眉之急。有包戶幹部和扶貧工作隊的幫忙,夫妻倆發展養豬的勁頭更足了。
隨著養豬場規模的擴大,自己種的玉米不夠用,鞏先為首先想到了村裏種的糧食。鞏先為對記者説:“我的收購價比市場收購價高,要是付不起,就等豬賣了後再和村民結賬,大家鄉里鄉親的也信任我,互相幫襯著多賺幾個錢。”現在,鞏先為的豬場每年為當地村民消化玉米4萬多公斤,解決了村民們賣糧難的問題。
一年多來,豬場在鞏先為夫婦的精心打理下,豬存欄發展到161頭,出欄68頭,鞏先為家徹底摘掉了貧窮戶的帽子,成了段家寨鄉永安鎮村的首批脫貧戶。眼下,十里八鄉的群眾都來向他取經,鞏先為還被扶貧工作隊當做脫貧內生動力的先進典型,帶動鄉親們自立自強。(山西日報記者 李全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