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風景道開工的多重意義
風景道,顧名思義,有風景的道路,重點在於“風景”。作為傳統産業中交通運輸基礎的“道路”,變成了呈現風景的平臺、串聯風景的線索、體驗風景的方式甚至行程的目的地。不難看出,在這個並不嚴謹的定義中,已經蘊含了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旅遊方式的變遷以及其它多重的可能性,例如:對沿途經濟的帶動、生態的保護、文化的傳承、社區的轉型變革……
很多人對風景道或者旅遊公路的印象來自美國的公路電影。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風景道以國家立法為背景的大規模規劃發展,迎合了美國經濟的轉型。30年後的今天,中國站在了相似的經濟轉型的關口,汽車文化的客觀發展和自主性旅遊的市場需求,使得國家風景道體系的建設成為發揮旅遊供給側潛能、提升旅遊行業水準和促進交通行業轉型發展的最好發力點。2016年底,國務院首次提出“重點建設25條國家旅遊風景道,作為優化空間佈局,構築新型旅遊功能區的五大重要措施之一”。這一國家層面的制度設計之下,是近年來地方政府對風景道發展的空前重視;各類泛風景道建設也呈現出全面開花、蓬勃推進之勢。
山西太行一號國家風景道在寒冬臘月中開工,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之下發生的。
眾所週知,山西經濟剛剛也走過了寒冬,當前已進入深化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退出過剩的煤炭、鋼鐵産能之後,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哪?百姓脫貧、城鄉居民增收的著力點在哪?生態保護、社會發展、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的抓手在哪?面對諸多現實的拷問,太行一號國家風景道開工建設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山西省旅遊資源豐富,長期以來卻因許多連接特色農村旅遊、森林旅遊、生態旅遊、扶貧旅遊景點的公路技術等級偏低和互聯互通功能的缺乏,嚴重制約了由傳統“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的步伐。正在召開的省“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編制全面、科學、系統的三大旅遊板塊專項規劃;以“快旅慢遊深體驗”現代旅遊交通理念為導向,全面啟動黃河一號、長城一號、太行一號3條旅遊幹線建設;構建“城景通、景景通”的全省旅遊公路網。
可以肯定的是,這不只是山西旅遊業的發展前景,經濟、社會、文化、歷史、鄉村、城鎮等許多複雜問題的解決路徑也涵蓋其中。(原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