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發展晉劇迫在眉睫
“昔日一票難求的晉劇,在成功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後,卻面臨著人才青黃不接、發展資金短缺等諸多難題……”1月29日,在山西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山西省政協委員、晉中藝校副校長劉麗玲建議,希望我省有關部門能加大對晉劇傳統藝術的傳承和保護,讓非遺“晉劇”能延續、傳承。
作為有著“中國戲曲搖籃”美譽之稱的山西,晉劇在晉中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晉劇有著寓教于樂的作用,是廣大人民群眾獲取知識、學習歷史、接受道德倫理教化的重要方式,豐富多彩的地方曲目展示出晉劇文化的多姿多彩,滿足著人民多樣而豐富的文化需求。然而,近些年來,昔日一票難求的晉劇與其他傳統戲曲一樣,出現了生存危機,已有近300年曆史,被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晉劇,如今卻只能活躍在農村舞臺。晉劇不僅面臨著時代轉型發展、文化多樣多元、藝術欣賞變革變遷的嚴峻挑戰,也面臨著人才資金短缺、設施場地簡陋等前所未有的困難。
“就目前來説,從城市到鄉村,晉劇只有極少部分年輕愛好者,絕大多數觀眾都是50歲以上的長者,晉劇受眾範圍日漸萎縮,只能在疲憊中躑躅前行。”劉麗玲介紹,不少第一代晉劇老藝術家相繼去世,在世的老藝術家也已是八九十歲高齡。而且,由於種種原因,一些老藝術家培養出來的弟子人數不多、傳承力量弱,很多觀眾喜聞樂見的唱腔、流派、劇目等瀕臨失傳,這對晉劇的保護和傳承將帶來致命性地打擊。
“健在的老一輩晉劇藝術家功底深厚、知識淵博,對晉劇傳承保護的積極性非常高,他們樂於把自己一生所學無私地傳授奉獻。《晉劇傳統鑼鼓通譜》是賈炳正先生不惜餘力、自掏腰包、創作凝練的一部前無古人之作。”劉麗玲説,她們想用三年時間,趁賈老思路敏捷、思維清晰之時,以最快的速度抽調精幹的藝術力量,成立一支專門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中心核心小組,把《通譜》全部配上音像資料,最終編成《晉劇音樂大全》。如果成功實現,將填補晉劇音樂發展史上的空白,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因此,希望我省有關部門能給予大力支持,為晉劇發展的傳承和保護創造更多有利條件。(山西晚報記者 趙德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