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西現存戲曲劇種數量全國第一引發的思考
近日,文化部召開專題新聞發佈會發佈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情況及成果。數據結果顯示,全國現有348個劇種,其中山西38個,數量居全國第一。
此次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山西現存38個劇種分別是哪些,目前名錄尚未公佈,但也引起我這個戲曲愛好者的一點思考:山西劇種數量雖然仍居全國首位,但這個數量有很大前提是建立在山西戲曲歷史發展豐厚積累基礎上的。如果從劇種消亡數量來説,山西在全國也是遙遙領先,反而是很多劇種數量並不多的省份,它們的劇種消減幅度並沒有山西大,而相較處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準。
有一種現象,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後,山西一些被遺漏的劇種才剛被發現,還來不及認定就很快消亡了。據山西戲劇網近幾年的統計,山西曾存在過的劇種達60余個,並大多都整理了具有認定依據的文字資料,但很多劇種的名稱並未出現在任何一次劇種調查結果中。
面對如此多存在過的劇種數量、消減數量、現存劇種數量,在享受戲曲劇種數量最多省份的榮光之時,不得不反思我們這現存38個戲曲劇種該如何更好的進行保護和發展。
一些現存劇種在山西省內業界中存有不同程度的爭論。比如太谷秧歌和祁太秧歌的稱謂之辯,儘管一些學者對名稱考論已經提出了較為明確、精準的觀點,但在太谷、祁縣兩地,政府部門和藝術從業人員都不能達成一個共識,僅僅小範圍內的探討和定論沒能進行廣闊傳達與通報,因而這樣的爭議一直存在,也影響著劇種的未來發展。今後再碰到這樣的問題,是否可由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做好認定,並對地方有關部門進行成果定論的通氣傳達,在劇種的發展傳承上統一認識呢?
此外,山西省內一些主要劇種在省外的傳承與發展也遇到不少問題。比如張家口地區有關院團把晉劇藝術改稱為“口梆子”並成功申請為市級非遺,把自幼學習晉劇,對山西梆子的發展與改革做出了傑出貢獻的“十三旦”侯俊山老藝人尊為“口梆子”的鼻祖。對於這種情況,山西省有關部門是否有必要對晉劇在省外的發展情況進行必要的關注?值得慶倖的是,從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發佈會上提到的增減劇種情況中看到,“口梆子”並沒有列入此次新增的戲曲劇種中,而之前的任何一次劇種普查也沒有所謂“口梆子”的影子。據2014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確定的《中國戲曲劇種認定標準的指導原則》中,第八條指出“劇種名稱應具有某一地區的廣泛群眾基礎,在社會中具有特定的文化認同”,而這恰恰是“口梆子”最不具備的。
“口梆子”一事也警醒我們,山西戲劇界和有關部門應該建立更開放的劇種發展觀念。例如,對山西戲曲劇種覆蓋的省外藝術團體、藝術工作者要加強溝通,團結發展,不時地出去“探親戚”,不時地邀請他們“回娘家”,把省外的山西戲曲劇種藝術院團列入到我省舉辦評比、展演的可申報範圍之內,例如陜蒙冀的晉劇院團、陜豫的蒲劇院團、冀陜蒙甘寧的二人臺團體等。儘快開辦中國晉劇藝術節,同時加強對蒲劇、上黨梆子、北路梆子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對近年來在山西“四大梆子”中傳承發展較為低迷的北路梆子給予側重。省內有條件的重要藝術院團要對省外山西戲曲劇種團體進行友好結對幫扶,共同發展,讓藝術為橋,互相之間凝聚力量,壯大山西戲曲文化的輻射面和影響力。
近10年來,通過觀察山西省城太原的藝術舞臺,我們不難發現,在省城演出過的劇種加之總量也就10余個。而就以山西省現存38個劇種數量來看,我省至少有2/3的戲曲劇種常年絕跡于省城舞臺。反觀其他省份,關於稀有劇種的交流演出活動此起彼伏,譬如河南舉辦有河南省稀有劇種傳統經典劇目展演、河南稀有劇種北京公益展演周,陜西舉辦有全省基層院團(稀有劇種)優秀劇目會演,安徽舉辦有安徽省稀有劇種(戲曲聲腔)展演,福建舉辦有福建百折傳統摺子戲展演等等。希望我省今後也能定期舉辦稀有戲曲劇種調演,為稀有戲曲劇種提供更好的展示平臺。
數量越多,責任越大。如何保護和傳承好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讓山西現存的38個戲曲劇種都能活躍于全國範圍內大小舞臺上,山西戲曲人還需上下求索。(王 嘉)
相關新聞